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介绍佛陀】(50)           

           
          法句经
       
     (Dhammapada)

   第十四:佛陀品
185.莫辱骂、莫伤害、应依照戒律自
   制、饮食知节量、安住于静处、

 勤修增上心,这是诸佛的教诫。
注:①意即“依照别解脱律仪自制”。
  ②增上心即是禅定。

(摘自《南传白话法句经》敬法比丘译

 

永恒的佛陀

第二节 救度和方法

(三)佛对一切人类,有如己子的等慈大悲是一体的。为了适应每一个人的不同个性,所以,救度的方式亦因人而异。正如植物同样接受雨露,但草木各自所得到的滋润与实惠,却不尽相同。(摘自《佛教圣典》关世谦居士译)

遇见佛陀 ①

当有人问佛陀:“你年纪轻轻、出家未久,就能成佛了吗?”
 “你说法有分别心吗?不然为何常只为某种人说法?而较少为另一种人说法?”
  佛陀是如何回答这些几近挑衅的问难?

 

经典中描述到许多人和佛陀初见面,就被佛陀的威仪所摄化,然而令我感到兴味的是,那些人以尖锐的问题,向佛陀问难的,佛陀是如何应对,又是如何令他们信服呢?

何以称“佛”?

《杂阿含经》中有段非常有趣的对话: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说法时,有个婆罗门来到佛的住所,他向佛陀问讯后,就问佛陀:

瞿昙!所谓佛者,云何为佛?为是父母制名?为是婆罗门制名?

这位婆罗门教徒内心恐怕是相当不服气佛陀自称为佛,不只是直呼其名,而且质疑地问:为什么要叫做“佛”?是父母所取的名字?还是婆罗门所称呼的名字?

而佛陀的回答是:

佛见过去世,如是见未来,亦见现在世,一切行起灭,明智所了知。所应修已修,应断悉已断,是故名为佛。历劫求选择,纯苦无暂乐,生者悉磨灭,远离息尘垢,拔诸使刺本,等觉故名佛。

在这段经文里,佛陀回答的平实、不卑不亢,他就是如实解说:佛可以见到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一切行的生灭都明明白白、完全了知;该修证的已修证,该断除的已断除,远离所有尘垢,拔除根本烦恼,这样的人就称为“佛”。在这客观平实的说明中,佛陀展现了自信与自觉。(摘自《香光庄严》64期 李素英)

成佛 ①

话说那时在乌留频螺村住了一个女孩子,名叫善生,出生于将军镇色那泥居士之家。到了及笄之年,她对一棵榕树祝祷道:“假如我能嫁得一位门当户对的丈夫,第一胎又是男孩的话,我每年将以钱币十万枚供奉你。”结果她的祷告如愿以偿了。

在那“大人”修苦行满六年的某一天,善生打算在吠舍佉月(译者注:印度历的第二个月名吠舍,其时约当我国农历二月十六至三月十五之间。)的月满日到树下去上供。她先在杖蜜林中放牧了一千头母牛,将它们的奶喂养五百头母牛,再将这五百头母牛的奶喂养二百五十头母牛,这样依次递减到将十六头母牛的奶喂养八头母牛。这种叫做“浓缩牛奶”的方法是用以增加牛奶的浓度、甘美、以及滋补的力量。吠舍佉月月满日到来的时候,她决定要去供养树神。
                   (摘自《原始佛典选译》亨利著 顾法严译)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