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定道资粮(15-2)(总第180)

──────────────────────

傅味琴讲于上海菩提禅寺 2010.11.7

开经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修行要面对众生修,只有度众生才能成佛

提要:
 ·门类大别,意即分门别类,大概的说一说
 ·对境修,成就最快,要在现实生活中对境去断烦恼、去证果成道
 ·初进佛门,就想到深山老林里坐茅篷,难道要跟老虎、狮子一起修?
 ·修行要面对众生修,只有度众生才能成佛
 ·面对众生烦恼的境去修,断烦恼最快
 ·初修行多求顺缘加持,老修行人都求违缘加持


门类大别,意即分门别类,大概的说一说

第一个叫“门类大别”,门类就是分门别类,“大别”就是大概来分别一下、大概说一说。

对境修,成就最快,要在现实生活中对境去断烦恼、去证果成道

“明禅境之大略”,修行都要有一个境,我们对着境修,就快了。修行没有一个境,好像也不太实在。不管你修什么观,都要有个观境。哪种修行最快?就是对境修,对着这个境修,这个速度最快。

我们修行、我们讲佛法,都要讲实在,不要讲玄虚的东西,头脑也不要掉在玄虚里。佛教是很现实的,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对着烦恼的境去断烦恼,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从断烦恼中来证果,从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中来成佛,这一条路全有境。

初进佛门,就想到深山老林里坐茅篷,
难道要跟老虎、狮子一起修?

有些人喜欢到深山老林里去,当然你能够坐茅篷闭关静修,是好事啊。可是你初进佛门就想这么做,想得太简单了吧?从前我在上海各个大学里讲佛法禅定,一般我都是晚上讲的。要说明哦,我在大学里是开讲座,我不是大学教授哦,我的文化水平是初中两年级。讲完课了嘛,有的同学很热情地邀请我到他的宿舍里坐一会儿,我一路走过去,看看走廊地也没扫干净,走进他的寮房也不干净,桌子上放着扑克牌。他开口就跟我说:“老师,以后我总有一天要到深山老林里去苦修。”我也不好意思多说,肚子里在想:你这样能苦修吗?所以知识分子的毛病,就是想得好。想得好说得高,其实都是空架子。

你初进佛门,什么基础也没有,你想到深山老林里去,你想去坐茅篷,那么什么是你的境呢?难道这些树林是你的境?难道这些蛇啊、熊啊、猴子啊是你的境?所以,我一向劝导大家,我们要在现实生活里修行,我们要在现实生活里成就。

修行要面对众生修,只有度众生才能成佛

什么叫对境修?如果你对着一个清净的境,当然作用也大,你心也会跟着转,转成清净,可是这样速度太慢了,因为清净的境不会勾起你的烦恼。我们看见佛像、菩萨像,都发欢喜心,可这些勾不起你的烦恼。成佛为什么要度众生?当然,一个原因,我们要发菩提心,菩提心最广大。而从修行上来说,我们通过度众生才成佛,所以我们的境就是面对众生。

面对众生烦恼的境去修,断烦恼最快

为什么要面对众生呢?众生的烦恼习气实在太厉害了,你越体会越可怕,它处处会勾起你的烦恼,不是勾起你的贪欲,就是勾起你的瞋恨心,或者勾起你的愚痴心。你被他们勾起烦恼了,你就对着这个境,把烦恼切断,这个方法最快了。

初修行多求顺缘加持,老修行人都求违缘加持

初修行人都求顺缘加持,因为初修行人力量实在不够,求佛菩萨加持能够一切顺利。老修行人都求违缘加持,希望不要给我顺利,给我多找一点麻烦,让我考验考验,锻练锻练。所以我们在生活里修行,众生就是我们的境,我们要面对众生修行,而众生的烦恼就是我们面对的境,我们要对着这个境来断掉烦恼。这是解说“境”。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