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能入定,即能见空中一切境界
提要:
·没有法义的熏陶,没有禅定的定力,自然不知修行怎么修
·细烦恼主要在心里,修禅定为断细烦恼
·我们身心都在动,如果能入定,即能见空中一切境界
·这个世界有很多我们也看不透
·心有大圆镜智,能见宇宙一切
·循身观、不净观修成,能见人体白骨,种种不净
·端身跏趺坐,不动不摇,熙怡微笑,慈祥庄严
·身心放松,心作松想
没有法义的熏陶,没有禅定的定力,自然不知修行怎么修
现在很多人,进了佛门以后,不知道该怎么修行,什么也修不起来。因为他们没有经过法义的熏陶,也没有禅定功夫,只听到几句通常的话,“要行善”,“要慈悲”,“要唸佛”。很少提到怎么断烦恼,怎么修禅定。当然你唸佛,越唸烦恼越少,越唸八风越吹不动,这也是有成绩了,假如相反呢?唸佛二十年,烦恼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脾气更坏了,越老越老气横秋,那唸佛起什么作用啊?
细烦恼主要在心里,修禅定就为断细烦恼
修行就是为了断烦恼,我们要朝断烦恼的方向努力,听法,持戒,遵守丛林规矩,在学校要守校规,这样粗烦恼就会去掉。可是细烦恼怎么办?细烦恼不一定表现在行动上,主要在心里,修定就是为了断细烦恼。
|
山~表不动,能见空中一切境界。
~喻五地菩提心,修静虑波罗蜜,五地修定成就。
|
|
我们身心都在动, 如果能入定即能见空中一切境界
为什么提到山呢,因为五地菩萨的菩提心是以山来比喻的。五地菩萨主要是修禅定。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三地忍辱,四地精进,五地禅定。这是讲主要的,其实每一地还有很广大的修法。你修静虑禅定波罗蜜成就,五地就能成就。“能见空中一切境界。”我们现在的心在生活中是飘浮的,眼睛看种种纷动的景色,耳朵听种种纷杂的声音。即使修禅定时,我们的心也在动,妄想一起来就等于心在动,所以修禅定,身心要如山而不动。如果真正能入定的话,就能见空中一切境界。
这个世界有很多我们也看不透
整个的虚空,佛教称法界,有三世间,正觉世间,是指佛菩萨的世间;有情世间,是指众生;器世间,是指众生的生活环境。虽然整个宇宙里星球很多,世界很多,但他方世界的一切我们都看不见,即使眼前我们这个世界,很多很多我们也看不透,比如每个人身上都有光体,我们就看不见,因为光体太微弱,又比如我们看见的脸,仅仅是皮肤,皮肤里面连肌肉都看不见,再往里骨头更看不见,根本原因就是我们都在动,身也在动,心也在动。
心有大圆镜智,能见宇宙一切
佛有一种智慧,叫大圆镜智,意思就是像大圆镜一样,能反映出宇宙种种的形象,如果你能证到这种境界,正觉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的种种现象,在你心里都会现出来。所以我们必须要修禅定,否则你心是定不下去的,一个人入定以后,才能见空中的种种境界。举个例子,我们站在高山上看东方日出,看得很清楚,初明的景象怎么样,太阳没有出来时的光怎么样,这是我们眼睛看见了,其实你没有真正看到宇宙的本来面目,当你入定了,不用眼睛看,心里自然会现出这个境界来。现在我们禅定中用心去观,观还是一种学习、练习,观到一定程度,它自己会现出来,现出来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境界,比你眼睛看到的更加明澈,更加广大,更加辽阔,也就是说比你眼睛看到的更殊胜,这种殊胜的境界,只有通过修禅定,它才会现出来。
循身观、不净观修成,能见人体白骨,种种不净
假如你修循身观成就了,你一看人,就能看到身体里边的骨头,修不净观成就了,哪怕这个女的化妆得很漂亮,你马上能看到里面肮脏得不得了。这一些都必须要在空中才能够显现,讲完跏趺观,咱们就要讲空观,空观是很重要的基础,要修空观,就要样样放得下,空就是空掉烦恼,空掉妄想,空掉执着心,这么一空掉,你就能见空中的一切境界。
|
跏趺观法:①金刚结跏,端身正坐,不动不摇,熙怡微笑,慈祥庄严。②想松:头——足。 |
|
端身跏趺坐,不动不摇,熙怡微笑,慈祥庄严
真正修还得在修的时候给你们做指导,这里仅仅是用文字表明一下跏趺坐的姿势,“金刚结跏,端身正坐,不动不摇,熙怡微笑,慈祥庄严。”脸上稍微露一点笑容,要很自然的,表现一种法喜充满的样子,但不是要你故意微笑,你有欢喜心,脸上就有一种自然的自在的微笑,这种样子就很慈祥庄严。
身心放松,心作松想
第二步,要把全身放松,放松的办法,就是心作松想,从头到脚,从脚到头,进行一个来回,或两个来回,三个来回,你这样一观想一松掉,里边就起作用。空跟松有密切联系,如果你不放松的话,身子绷紧了修空观,这不恰当的,所以修空的时候,一定要配合身体放松,身心都不要紧张,都要放松。跏趺观讲到这儿讲完了。(回向)
(2001.4.2 第八讲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