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禅话当下】(2)            
 

  

 这是个探讨自我
  和
 找寻“自己是谁”的
 最佳环境。

别错失了这个机会!

没有任何人
可以保证
修行的机会还会到来,

在这个环境里,
我们拥有了
非常殊胜的条件。

(摘自《回到当下》葛斯汀著 法园译 周/插图)

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源律师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律师杜口。《五灯会元》卷第三

①师:指大珠慧海禅师。 ②杜:闭。

源律禅师问道:“和尚修持禅道,还用功吗?”大珠慧海禅师回答说:“用功。”问:“如何用功?”慧海禅师说:“肚子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源律禅师不理解,就问:“所有的人都是这个样子的,他们也同大师一样用功吗?”慧海禅师回答说:“不同。”源律禅师问道:“为什么不同呢?”慧海禅师说:“一般的人吃饭的时候不肯吃饭,总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该睡觉的时候又不肯睡觉,总有千般计较。所以是不同的。”源律禅师闭口沉思。(人生在世,能够不着非分的妄想,没有患得患失的计较分别,吃个安稳饭,睡个平安觉,该是多么美好。) (摘自《禅门慧语》 陈耀文 编著)

茅屋粗食得其所安

·龙山禅师

三间茅屋从来住 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作是非来辨我 浮世穿凿不相关

这是潭州龙山禅师的诗偈,描写悟道有得,超然物外的境界。是说人生在世,虽然住的是简陋的茅屋,吃的是粗糙的食物,但是如果我们能以智慧去观照世间的功名利禄和人间的善恶是非,了解它们的短暂性、虚妄性,心地明朗,得其所安,那么茅茨土阶也是亭台阁榭,粗衣蔬食也是锦服珍肴,因为心中与道相契合,世界是宽敞无碍的,这个时候,世界万种的纷争纠缠,再也无法扰乱我们悠闲的心境,世人如何的钻营巧取,与我们都毫无相干。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龙山禅师对于世间名利能够置之度外的精神,过着一种超然绝尘的生活。一般人对人生抱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纵欲的人生”,追求于世间上的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致纵情任性无法自拔。另外一种是“禁欲的人生”,视欲望如毒蛇,以名养为畏途。佛教对这两种态度认为都过于偏激,有失中道。因为过份的纵欲,一味追逐享受,容易迷失了本性,随着欲望而转移;况且欲海难填,以有限的精力去追求如溪壑般的欲望,好比夸父逐日,只有死于非命。而这种快乐是不实在的,相对性的,纵欲的快乐,跟随而来的就是身心的交瘁,人格的堕落,所以说“乐极”必“生悲”,所以“纵欲的人生”是不究竟的。

“纵欲的人生”虽然不好,但是,“禁欲的人生”也太过狭隘,因为完全禁欲使人形同槁木死灰,毫无生气。好比种花莳草,水分过多,必定腐烂而死,而缺少水分,也会枯干而死。如果恰到好处,花草得到清水的滋润,就能长得茂盛美丽。所以佛教理想中的生活,既不推行禁欲的人生,也不提倡纵欲的人生,而主张过着中道的生活。

我们众生称为“有情”,“情性”与我们如影随形,无法分离,放纵它,固然不可;绝对禁止,也是不可能。但是如果能善加引导,合理节制,好比长江黄河,疏导入流,不但无害,反而有益于灌溉、水利,况且欲望尚有善恶之分,善欲可以给予人生奋进的力量,所以佛教不主张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主张节欲。进而当我们修行有境界的时候,虽然住在欲尘中,也不会被染着,譬如维摩诘菩萨:“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五欲六尘之所以形成束缚,那是因为众生的愚痴造作。

(摘自《禅师与禅诗》 释星云)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