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成语】
与原始佛教的教义理论
有关的成语 ②
“八正道”,又译作“八直道”、“八圣道”、“八直圣道”、“八支正道”等,指8种断灭世俗诸苦、达到解脱境界的修行方法。原始佛教认为:这8种修行方法远离邪非,所以称之为“正”,是通向解脱境界的途径,所以称之为“道”。由干按照“八正道”修行可以从迷界此岸到达悟界彼岸,正如《同性经·上》里面所说的:“勤行八圣道者,似正疾风吹于船舶。”所以又被佛教喻称为“八船”或“八筏”。释迦牟尼既反对大奴隶主的享乐生活,也反对自伤自残的苦行生活,主张“不苦不乐”的“中道”,这八种方法就是合乎“中道”的修行万法。宋代来华僧人求那跋陀罗翻译的早期佛教经典《杂阿含经》第28卷里面有一部《八正道经》,对于“八正道”理论进行了专门论述。东汉来华僧人安世高也曾另译过一部《八正道经》。
“十二因缘”,又译作“十二缘生”。这个理论是释迦牟尼对于世界成因的解释——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依赖一定条件而存在的;事物生灭的主要条件叫做“因”,事物生灭的辅助条件叫做“缘”,“因”与“缘”和合之时事物就生起,“因”与“缘”离散之时事物就坏灭;人是世界万有之一,也是“因”与“缘”和合的产物。根据“十二因缘”的根本理论,释迦牟尼沿用婆罗门教关于轮回的说法,并加以发展,建立了佛教的“轮回说”——全称是“沦回”、“轮转”、“流转”或“生死轮回”、“轮回转生”等。佛教认为,众生一直在“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中生死相续,有如车轮旋转不停,正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所说的:“有情轮回升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
“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囊括了原始佛教对于世界和人生的全部认识。(完) (摘自《佛教成语》朱瑞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