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25)           
 

佛教经济学的启示 ①

美国《新闻周刊》今年1月专题报道了泰国的“佛教经济学”。自去年军方推翻他信政府以来,泰国政局一直处在动荡不安之中。临时政府总理素拉育调整方向,采取了结束泰国社会西化的经济举措,降低外资在泰国经济中的作用。据分析,这套施政纲领乃得自已年近八旬的泰国普密蓬国王的思想。这位执政时间颇长的国王,在泰国一直倡导谦逊、简单和量入为出的生活方式,其观念被称为“佛教经济学”。简单说来,它主张在实现幸福过程中,拒绝过热、投机性的增长,也排斥增长的最大化,追求适度、理性、自我免疫,从而使泰国得以避免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比较早地对“佛教经济学”予以关注的是英国经济学家E·F·舒马赫,他在1973年出版的《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辟专章介绍了在现代世界里“佛教经济学”的意义。舒马赫不仅是书斋学者,还是务实的企业家。他是由对不可再生能源问题的忧虑,才转而对“佛教经济学”宝贵启示的珍视。(摘自《新民晚报》2007.2.25 程民)

浅谈佛教和平思想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从佛教制度、僧团组织看,佛教是实践和平的宗教

和平,不是人们心中的乌托邦,而是要求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圆成自己的道德、人格,并以慈悲、智慧、平等、无我的精神去实践才能实现。

从佛教的制度、僧团的组织上看,佛教的戒律以及“六和敬”思想,是人类和平的最根本保障。对于个人来讲,为了在人类社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和平,佛陀给我们制订了戒律,其目的不是要缚束和捆绑人的行为,而在于防非止恶、断恶修善。众生无始以来被贪、嗔、痴、慢、疑等无明烦恼蒙蔽了心性,以致不能明心见性,断惑证真,而戒律可以用来规范众生的身心和行为,使之能够制服烦恼、断恶生善。
                      (摘自《广东佛教》2005.2 宏满著)

佛陀的思想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启示

第一节 佛陀的政治思想 ⑨

佛陀的政治主张相当广泛,还论及税捐征收、减免之道、国王(君主)“自罪自治”(自我反省)的法门。其中对“转轮圣王”的描述,《大萨遮尼乾子受记经》写道:“王者,民之父母;以能依法摄护众生,令安乐故,名之为王。”然依其德行的优劣,佛陀把国王(君主)分为转轮王、少分王、次少分王、边地王四种,最后给转轮王下定义说:“转轮王者,有一种转轮王,谓灌顶刹利,统四边畔,独尊最胜,护法护王。彼转轮王,七宝具足。何等七宝?一者夫人宝,二者摩尼宝,三者轮宝,四者象宝,五者马宝,六者大臣宝,七者主藏宝。彼转轮王,如是七宝具足成就,遍行大地,无有敌对,无有怨刺,无有诸恼,无诸刀杖,平等无偏,安慰降伏。”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和谐世界,从心做起 ⑤

我们应该如此静想,钢筋混凝土的丛林正在向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迅速地蔓延;工厂的污水将清澈的河流染得五颜六色;眼前的利益使得大片的树林被砍伐,走向了一次性筷子的悲惨命运;一些企业的烟囱正给日月和蓝天蒙上风尘……

我们还应该如此静想,藏羚羊被猎杀,珍禽异兽也走向绝种,牛马的同胞们在屠刀下的咆哮,还有……许许多多的动物家族,在人类贪婪的欲望里灭绝、呻吟、蠕动、挣扎、哀嚎……

我们期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更渴望“夕阳牛背无人问,载得寒鸦两两归”的和谐。摘自《法音》2006年第3期 明生法师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