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33)           
 

从药师如来的本愿探讨理想社会的建设 ⑥

三、丰富的物质条件

人生存在社会上,首先面临着衣、食、住的需要,这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基本生存满足了进而寻求改善生存的条件,今天的社会,不断发展科技、发展经济,目的还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使社会更富足。对一般人而言财富的拥有,的确是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在药师如来的本愿中,一样也重视物质的丰富。而不是什么都没有,让大家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在药师如来的本愿中,有三条愿说到净土中丰富的物质条件。如《药师经》说: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药师如来希望自己所成就的净土中,有着丰富的物质条件。生活在净土中的民众,都能得到无尽的生活用品。也就是在你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用品,都会有的。任何人都不会觉得生活在这里有什么不便,或者缺少了什么。(济群法师著)

 

佛 教 与 环 保

一、轮回、佛性、慈悲

现代生态的危机根源于“人类中心主义”,因此消除“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学发展的前提,也是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人类在摧毁其他动物及自然的完整的同时,同样危害到所有人类的健康。

而佛法虽然主张以人为本,但是能统摄宇宙内一切有情。人虽然是宇宙生命的中心,但是人作为一种生命形态并不是固定的。生命形态的转化,让人类看到自己生命的无常态,任何生命形态都有可能是自己的过去或未来。这就是生命缘起理论所透露出来的智慧,从这一层面来说,我们完全没有理由对其他生命形态采取一种傲慢、残暴的态度。
                     (摘自《世界佛教论坛网站》 智文法师)

 

佛陀的思想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启示 第二节

佛陀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⑦

父母对子女,也有五个原则。佛陀接着告诉善生:

父母亦须于五事慈爱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

这五项原则译成白话,即是:

1、教育子女要听从前辈的教诲,吸取前辈的经验和教训。

2、引导子女发扬他们自身的优点,克服不良的习惯和作风。

3、对子女关怀挚爱,照顾好他们的生活,特别是他们未成年之前。

4、为子女选择配偶。(古时婚姻多为父母作主,今天的社会婚姻自主,但父母要对子女的婚姻参与意见)

5、随时为子女提供生活上所需。(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僧伽与素食 ①

佛教并非唯素食主义的宗教。初期佛教的供养法为一日一食,托钵乞食。修行者对托化到的供养物不得挑选,无法坚持素食的。但是,素食已成佛教僧伽的饮食文化特色。大乘佛教时代的经典《大般涅槃经》、《鸯堀魔罗经》、《楞伽经》里能看出素食主义倾向。《梵网经》菩萨戒本48轻戒说:“食肉者,断大慈种,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并制定了不食肉戒条。

素食主义和肉食主义饮食对自然生态界的影响差别很大。若大家能以寺院传统素食饮食的话,对自然生态界有多少帮助呢?

1、一个人每日只素食一餐,一年能多生长出1200坪土地之树木。要生产1公斤牛肉,需要1万公升的水,而这1万公升水则是一人消费一个月的水量。

2、22个人能食的豆和玉米,若拿来喂养牛畜,所得到的牛奶和牛肉之量,是仅供一个人食用之量而已。 (摘自《法音》2003.11 净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