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53)           
 

朝向永恒的和平 ⒀

圣道智有灭除心的烦恼的力量,心的烦恼是苦的真正原因。圣道智一共有四个,每一个生起时,便有某些烦恼被灭除(或减弱):第四个圣道智生起时,一切烦恼完全灭尽,这就是说自私的爱和瞋恨也都已经被灭尽了。当自私的爱和瞋恨不复存在,嫉妒和悭吝也不复存在。

当嫉妒和悭吝不复存在,禅修者自己已经证得永恒的和平。但是,如果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民都能够付出这样的精进力,以便为自己证得永恒的和平,那么全世界永恒的和平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当嫉妒和悭吝不复存在,便没有人会讨厌别人的财富、声望、知识等等,反之会随喜别人的成就。而且没有人会觉得不能忍受把自己的财富、住所、亲戚、声望、知识等等和别人分享,反之每个人都会很高兴地、很慷慨地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和别人分享。没有人会觉得不能忍受别人变得和自己一样富裕、有声望、有知识等等,反之每个人都会随喜别人的成就。当每个人都随喜别人的成就、很高兴且慷慨地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和别人分享的时候,肯定没有人会批评、威胁、攻击或毁坏别人:肯定会有永恒的世界和平。
                     (摘自《觉悟之路网站》缅甸帕奥禅师)

净化世界,从心开始

佛教在教导世人净化自心方面有着许多宝贵财富,相对其他以神为本的宗教,佛教更强调有情自身的努力。如果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是一般宗教的通则,那么“自净其意”则与其他宗教依赖他力救赎的思想明显不同。解放自己,净化世界,并非上帝或神灵的事,而是有情自己的责任。佛法的本质,正是教导人们从心灵深处净化自己,转凡夫心为圣贤心,并依此净化世间。(摘自《人世间》总009 释净智)

试论佛教戒律对
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⑥

《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中说:“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也就是说杀人有三种情况,一是自己动手杀人,二是教唆他人杀人,三是雇用派遣他人杀人。这三种杀人方式,都是有心杀人,因此说不论直接或间接杀人均属不可悔罪。《梵网经》中说:杀父之仇都不能报复。可是在俗世人看来,杀父之仇是不共戴天。如果你杀了我的父亲,我一定要报仇,我也杀你的父亲,这样杀来杀去,冤冤相报何时了。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结。”一切事情要尽量和解、向好的方面想。其实人都是有善性的,如果别人对不起你,你宽忍不报复,保持君子态度不计较,终久会令对方感动,生惭愧向你道歉,最终成为好朋友。俗世间是讲报复、斗争,致使世界战争不断,残杀无辜;佛教是讲和平、慈悲、容忍。如果大家都能用佛教的理念以善来降伏恶,以柔来克服刚,是非即以消除,可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句烟消云散”。(摘自《佛教在线》周祝英)

佛教的财富观

类似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近年来,甚至有部分领导干部也由人民公仆沦为以权谋私的罪犯。剖析他们蜕变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金钱是如何一步步腐蚀着他们的灵魂。如不久前发生在厦门的特大走私案,直接牵涉到各级部门的工作人员达三百多人。当那些昔日地位显赫的特权阶层身陷囹圄时,想到的是什么?当他们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时,想到的又是什么?“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正是对金钱的贪婪导致了他们的堕落,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种种教训足以使我们警醒到:金钱虽然诱人,但也有着致命的杀伤力。所以致命,一是人类的贪欲使然,一是没有认识到财富背后隐藏的陷阱。济群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