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90)           
 

佛教是和平的宗教 ⑦

第三条是“不痴毗尼”,这是通过大会公证的办法来保护有痴狂病的比丘,在发病期间所作的过失不受追诉,从而使有病比丘免受非议,僧团整体不起是非。

第四条是“自言治法”,就是令当事人在僧众面前自动忏悔,给他一次改过自新机会。

第五条是“觅罪相法”,这是鉴于当事人所说的事情经过存有疑点,大众共同核实,判别是非。

第六条是“多人语法”,这是对异议较多、无法决断的问题,采取多数表决的办法予以评判。

第七条是“草覆地法”,这是对于相持不下、争执较多的事情,通过双方各自陈述、分别忏悔的方式予以解决。也就是避免事态恶化、予以冻结处理的办法。

这七条解决诤论的办法是促使僧团和合共住的重要法宝,反映了佛教通过实现僧人内心的和平、僧团中的和平来促进社会安宁、人类和平的良苦用心。

(摘自《法音》2003.9 释觉灯)

※※※※※※※※※※※※※※※※※※※※※※※※※※※※※※※※※※※※※※※※※

佛弟子必爱国论 ③

                陈兵

经中譬喻说:譬如世间一切堂殿,柱为根本,人民丰乐,王为根本,依王有故;亦如梵王能生万物,圣王能生治国之法,利众生故;如日天子能照世间,圣王亦能观察天下人安乐故。王失正治,人无所依。

人若离了国家,便如浪子无家可归,凄惶孤苦,无所依靠。一个国家中所有的人民,都沐浴在国王的德晖中,其所有的事业成就,都有国王的一份功劳。如经所言:

若王国内一人修善,其所作福皆为七分,造善之人得其五分,于彼国王常获二分。

既然有大恩于我,作为人民的佛弟子,理应知恩报恩,报效国家,尽忠尽职。

佛当时说法,针对的是古代社会的听众,按当时社会制度,国王乃国家之代表,故教人报国王恩。在教诫人民报国王恩的同时,佛谆谆教诲国王:须以正法治国,加强自身修养,爱民如子,率导人民奉行十善,依法惩治恶人,使国土安宁,人民丰乐。在《金光明经》、《孛经》、《出爱王经》、《大萨遮尼干子经》等经中,佛对王法政道有很详悉的开示。

◎◎◎◎◎◎◎◎◎◎◎◎◎◎◎◎◎◎◎◎◎◎◎◎◎◎◎◎◎◎◎◎◎◎◎◎◎◎◎◎
 

  佛教的环保思想 ②

济群法师

人生佛教的弘扬,正是致力于从佛法的角度为民众提供健康的生活理念,并以此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那么,在环保的问题上,佛法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迪和帮助呢?

一、克服欲望与贪婪

在佛法中,将贪、嗔、痴比作危害我们心灵健康的三毒。尽管它们是无形的,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科学仪器可以测量到它们的存在,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却往往是有形的。我们的生存环境之所以会恶化到今天这种危机四伏的地步,究其根源,就是人类的贪婪所致。

所以,古今中外的宗教家和智者们都将少欲知足作为人类的美德,作为人格升华的基础。在佛教的修行中,同样以此作为理论和实践的准则。在《佛遗教经》中,佛陀这样告诫他的弟子们: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