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莲法师认为,办佛学院最重要的是要让学僧能够真正学有所得。法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是个不会化缘的人,我也不想让我的学生出去化缘。学生应当以学修为主,不能分散她们的心思。我历来认为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不是挣钱的地方,它赚的是人才,不是钱财。”如何培养一批学修有成的佛教人才是法师最大的愿望。
为了让学僧在学院里安心读书,隆莲法师坚决主张学僧不应酬经忏佛事,认为“学校就要有学校的样子”。能到学院就学对学僧来说本不是一件容易事,而几年时间的深造,除了学僧自己的努力,还需要院方的支持与配合,如果学院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担搁了学僧的学修机会,对一个想真正学有所成的人来说无疑等于延误其一辈子,本着对学僧负责的态度,本着切实利益下一代接班人的态度,隆莲法师从来主张学僧应以学为主,学院不能因资金的缺乏而影响学僧的正常学修,而一个真心想学法的人也不可能因学院条件简陋而受影响。
在隆莲法师眼里,真正的法不是金钱能买到的,只要有真心想传播佛法的人,哪怕是一间简陋茅蓬,她也愿意传授;而真心学法者,也不会因为学法条件艰苦而放弃求法的机会。既是这样,为什么还要为那些与正法无关的事而大动脑筋,劳神费力呢?
为此,隆莲法师常常向学僧讲起她自己求学的经历,那时她居住在成都市内爱道堂,为了能到郊区近慈寺能海法师处听经,她必须积蓄下爱道堂偶尔作佛事发的每一枚铜板作为车费。后来为了方便听经,她便寄宿在离近慈寺不远的一尼庵中,由于尼庵贫穷,无法供给生活,法师不得不自出伙食,但那不多的铜板除了能吃饭以外甚至连泡萝卜都吃不起,为了听法,法师便以野菜下饭。对她来说,听法是最重要的事,能以法乐为食,就算生活艰苦也能甘之如饴。
今天的学子,比起法师当年的求法条件已好了很多,学院不但免费提供食宿、服装,每月还发给零用,如此优越的条件是没有理由为了钱而左右学法的心,也没有理由为了钱而影响学院的一贯作风。
隆莲法师强调艰苦办学,并非无视基本的办学物质条件。学院办学伊始,资金缺乏,法师拿出政府补发给自己的在文革中扣发的工资,作为建设学院的第一笔钱;办学之中,由于任课老师报酬不高,法师也不时拿出自己的钱作为老师的补贴;对于房屋的修修补补,法师也不愿动用学院的钱,常常拿出自己的钱修补房舍。尽管法师在各地都有高足弟子,尽管她们在当地佛教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法师从来没有向她的弟子们说起过学院的经济情况,更没有希望她的弟子能化一笔钱作为对学院的回报,更不愿意利用自己的声望向社会化缘。
佛学院在隆莲法师主持院务期间,学院应设课程,从来没有因经费问题而停课。不但如此,为了学僧需要,学院也不惜请大学的专业教授来学院任文化课老师,尽量给莘莘学子创造最好的学修条件。
为了保证学僧有一个清静的学修环境,从隆莲法师主持院务起,学院所在地铁像寺只是在佛教节日向附近信众开放,其他时间都谢拒观光游览,这成为了学院的一个传统。
隆莲法师办学,最重视的是对学僧的僧格的培养。“人能弘道”。就续佛慧命来说,传法的应该是人。正如太虚大师所说:“僧宝清高,佛法兴盛;僧宝卑污,佛法衰替。”佛学院作为绍隆佛种之地,最根本的使命是培养合格的佛教人才。僧格不仅仅是一个合格僧人的标志,它还关系着续佛慧命的使命,关系着佛教生命的根源。在法师看来,要树立僧人的僧格,必赖传统修学方式。在这里,僧人得放下高妙的口诀,踏踏实实地把自己投入到修行者的行列,以戒行护持自己的身口,以定慧调柔自己的三业,以忏罪积资来圆满自己的行持。在学院学习,虽然是学生,但更是僧人,那僧人所要作的一切本份事,都不得避免。
“厚福受享,德行降落;
养生优厚,病难更多;
名誉光荣,我慢加等;
顺境安适,般若无缘。”
这是能海法师的座右铭,也是隆莲法师办学的宗旨。法师经常以恩师的座右铭来教导和要求学僧,希望她们能安贫乐道,将心思集中在学修上,学院不但提供她们摈弃一切影响修学因素的条件,也要求学僧应以道业为主,珍惜学法受教的机会,让自己能在学院安排的次第学修中如法修习,最终步入解脱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