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略述隆莲法师的僧才教育实践(2)

四川尼众佛学院 释果平

为了指导修定,学院还讲授《定道资粮颂》、《童蒙止观》、《三皈依观初修略法》。《定道资粮颂》是能海法师编集的修定前必须的准备课程,以此作基础才能趣入正定以达正慧,为修定之津梁。《童蒙止观》是天台智者大师所著,分十门概述坐禅修习止观的法要。《三皈依观》是能海法师受学于康定跑马山降巴仁波卿,有自释迦如来不断之传承。其内容包含禅法基础,是融上、中、下三士修习,“法”、“报”、“化”三身修法于一体的密宗修持法本。

隆莲法师还对每届新生传授《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该仪轨属密宗瑜伽部,是能海法师在五台山编集的一部修行仪轨。仪轨从加行开始进入正修,内容从皈依、发心、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菩提道次第以至十地、二十空等,是一个具足戒、定、慧三学修习次第的法本。

以上是佛教专科内明的学习,在学院整个学时中占70%。另外30%的时间是学习能帮助自学佛典的学科,如古代汉语、英语、藏语、佛教文学、佛教史等课程。

隆莲法师一再强调,佛学院是佛教专业学院,授课应以佛法专业为主,树立学僧正确知见,为具体行持提供方向和依据。如果佛学院为迎合世俗法,不考虑佛法的次第而随意授课,难免使佛法从通俗走向庸俗。

在实践中,隆莲法师着重培养学僧的自学能力,认为要培养一个僧才,单靠佛学院几年学习是不够的,应教会学僧独立思考、独立自学,提高独立行持、独立参悟的能力。 

学修并进

佛说教法,应机施设,法法平等,无有高下,合于学人根器的就是妙法,不能于法上起分别而轻视任何法门。所以隆莲法师一向反对以宗派闹矛盾,主张宗宗相通,各宗在见地上无根本分歧,唯修持方法不同而已,不得厚此薄彼。

首先,学院学僧必须严持净戒。因一切功德之根本是戒律,无论是显是密,何宗何派,凡是正信佛弟子都应守护佛戒,否则盲目修法皆成魔眷。佛陀制戒有十种利益:“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长,六难调者令调伏,七惭愧者令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令正法久住。”戒律之重要,关系着个人的修持,僧团的和乐,世人的教化,正法的兴衰。并常引用能海法师所言“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者之中,尤其要戒德成就。欲于五浊恶世,施设定、慧,必先具戒甲,否则如袒露而入荆棘之中,不求出离固痛苦,求出离更痛苦。”隆莲法师讲戒,按汉字“戒”(《说文》:双手持戈,以戒不虞。)的意义为持戈防卫,比喻修行人应依戒防心,久习纯熟,方能止恶修善。

戒律虽有大小、显密之分,但最根本、最主要的,是具足戒。因具足戒是佛法的纲准,由戒而摄受僧,由僧而使佛法永住于世,这是佛陀制戒的根本意趣。正如佛经说,什么时候有佛的圆满比丘戒,那时就有佛法,在戒德没有的时候,佛法也就没有了。故“一切众律中,戒经为上最。”所以学僧在校,除必须背诵所学各种戒条以外,还必须参加半月的诵戒仪式,每天诵持能海法师集的《比丘尼日用》,每年行安居、自恣两次佛事。安居期间,要求学僧着重戒律方面的修持,三个月不得外出。

学院的学僧,一律在毕业前受二部僧戒。至今已传授四届。对于持戒,隆莲法师提倡以不杂不冗不过不及正处中道为准绳,主张持戒不能过杂,持戒首先是为了行持,应重实际。力倡僧众和合,认为集体行持才能共同策励,互起加持,以增进僧团凝聚力。学院学僧除上课外,每天必须参加早晚上殿,过堂,下午的修定。

佛法第一讲完整(能辨了义、不了义),第二讲次第。一般人虽有心修学佛法,却苦无先后次第可循,往往轻视出离心、菩提心之基本修证精神,而妄趣谈空说有,虽名上士实少资粮。对此隆莲法师提倡修行人应遵循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为修行次第。为指导学僧行持还讲授《菩提道次第略论》,以及能海法师依菩提道次第集的《菩提道次第科颂》。并强调《瑜伽师地论》所谓“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中亲近善知识为趣入佛法的基础,是入道的方便。学人只有以证言经验作导引才知修行道路曲直,从而得有形无形之摄持不堕邪险。正如能海法师在《皈依三宝摄要颂》中所言“若不依善知识教授,惟自钻研书籍,读诵极多,修戒仍不得下手方便,修定亦不别邪正。”

趣入佛法后应常常思维“人身难得、人命无常、轮回诸苦、业力因果”。以此作为共大小乘、显密教一切教法的基础,来激发出离心。此即文殊菩萨对宗喀巴大师所言“真为生死求解脱者,得先放下高妙的口诀,而专心致力于内省思择,以培养出离心。”在学院的学僧,每天早殿要诵能海法师集的《无常颂》,以人生的无常来自策自己精进修学。

在菩提道次第中,下士道由怖畏三恶趣苦,希求人天快乐而止恶修善;中士道由惧怕生死,希求涅 槃而修戒、定、慧三学;上士道是为救一切众生,成就无上佛果而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学习六度成熟自身,修学四摄成熟有情。在修持上隆莲法师除提倡遵循次第外,还依据《菩提道次第论》以三要道(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为纲的原则,强调修行人应具备出离心,即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求解脱心,以及为度一切众生苦厄志求佛道的菩提心。根据《菩提道次第》的心要,凡为出离心所摄持的,就是解脱的因;凡为菩提心所摄持的,就是一切智的因;凡为正见所摄持的就是轮回的对治法。并谓没有出离心,无法使心趋向佛法,纵出家也与佛无缘;没有菩提心,佛法不会成为大乘道,虽习大乘也不过徒增狂妄;没有正见就无法断尽二障,就是搬弄机锋也不过空疏立狂实为靠不住者。

没有出离心为基础的菩提心,不算真正菩提心,因没有厌离现世法故。修菩提心为成佛之始,且菩提心是不可思议解脱最妙最上法门。

修习菩提心,有弥勒菩萨所传由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大悲、增上意乐为次第修利他心,发起增上意乐,进而是求无上菩提的菩提心。此七重修习,被能海法师集入《文殊五字根本真言念诵法》里,成为学僧每天的必修功课。菩提心的另一种修法是文殊菩萨传的“自他相换法”,就是把贪着自利,不顾利他的心对换过来,自他易地而居,爱他如自,牺牲自利,成就利他。为传授具体修持方法,隆莲法师讲授了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学僧每天早殿诵的《上师无上供养观行法》里面就是这种菩提心修法。

修行人除了必具出离心、菩提心以外,还必须具备远离空有二边的清净见,亦即缘起性空的中道见。此为佛学思想的究竟指向,是佛法的特质,为佛法最究竟者。依此中道见破除无始以来的无明实执,断除烦恼,出离生死。《般若经》云“般若波罗蜜于五波罗蜜中最上最妙……,是般若波罗蜜取一切善法到萨婆若(一切智)中。”故清净见实为大小乘一切道的根本,是佛教般若智慧的最高体现。

对于般若的修学,隆莲法师遵循宗喀巴大师一系般若传承之正见,主张学习般若应注重行持事相,所谓融理于事,于事上显般若。所记《慧行练习刻意成念记讲录》中记有“慧者何?般若也,般若无相寓于六度万行,故曰悲慧智,若废行而谈慧,则慧亦无用。”谈般若,意在行持修证,与空谈般若玄理者迥然不同,而是内证般若,外照诸法,最后达到理事无碍,法法圆融的境地。

关于行持,隆莲法师还一贯提倡修行就是用佛法来修正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并指出此为修行的宗旨。如果我们的行为违背了这一宗旨,就不叫修行。在她的《佛教道德观》中指出“佛教道德观,彻始彻终,着重在内心思想上加功。……此是佛学专业,舍此便无佛教特点可言。”常常教导学僧将所学佛学理论落实在行住坐卧上,并指出修持不能为我,不能以我为出发点,不然会越修我执越重。佛法归根到底就是断我、法二执。

后世学人,如果能舍末究本,一门深入,从现实生活中直接体认本具的无住心态,去除妄想系缚,定能获得解脱自在。这种心地上直接下功夫的修持方法,有助于纠正当前修行人普遍存在的务外、著相、求有所得,空谈、轻德、学不落实的流弊。

以上仅就隆莲法师在僧才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重要思想作一简略介绍。仅供参阅,并请指教。(完)                       返回页首

上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略述隆莲法师的僧才教育实践

 提要:

   ·办学宗旨

   ·教学体系

   ·学修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