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佛学问答

佛学问答(一三五)

《心经》那么好,如何去运用?⑤

要在三个字上下功夫 :“观”、“行”、“空”。观、行的结果不但是烦恼空,想要空烦恼的心也空掉,那个时候就是度一切苦厄。

观,有观照的意思,有观察的意思。观什么呢?观我们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之所以有烦恼,是因为对境生心。对境不生心,对境不起念,那就没有烦恼了。

如何观照呢?观照、观察从字面上来讲,都属于认识范畴的概念。能观是智,所观是境。

能观是智,包括器官的“眼耳鼻舌身意”及其功能。器官和功能佛教叫根与识,意根指的是四种心中的“肉团心”。现代科学是把意识的功能归结于大脑,佛教的讲法是说认识的功能依托在肉团心上。这是佛教对于人体的认识和现代科学之间的一些差别。

六识就是认识的能力。认识的对象是六尘。法有一部分是属于主观的。六根、六尘、六识,三个六加在一起就是十八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加上六根是十二处。这十二个地方是意识能够产生和活动的地方,所以叫十二处。在此基础上加上六识,就是十八界。

为什么叫界呢?六根、六尘和六识,每个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不会错乱。

(净慧长老)


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一二四问:大悲生起之量?

答:修到悲心,于随类有情,如慈母于其极爱之独子,有苦难时,不必作意,不由他劝请,亦非乍起还失,如本性而转,任运生起思拔其苦之心,即为大悲生起之量。常人善根深厚者,偶见宰杀牛羊,似觉心怀不忍,与前不同,遂妄谓大悲已经生起,妄自以为已成菩萨。此于大悲生起之量(如上所说具量)误解,此点既错,则菩提心等亦错。


一二五问:慈心修法,是否与修悲心次序、缘念相同?

答:修慈次序,与修悲相同,亦先从未离刀锯苦,未具安乐之牛羊,次移怨仇、亲眷,再移中庸,及至推及一切有情。所不同者,为慈之所缘,为未具乐之有情,念彼曷当得乐,愿彼得乐及乐因。所求安乐我愿与,我当令其得乐及乐因。于有情匮乏有漏(人天福乐),无漏(解脱乐)之乐,当任运生起与乐之心。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问:贪欲和嗔恚等烦恼纯是虚幻的,或是实在的?

答:两者皆是,我们把烦恼称作贪欲或嗔恚或无明,这些都是外在的名相。正如我们说一个碗是大的、小的、好看的,随你怎么称呼它,这都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从概念中产生贪欲:假使想要一个大的碗,就把眼前这个碗叫做小的。贪欲使我们分别,而真理纯粹是事物的原貌。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你是一个人吗?你会说:是。这是事物的表象,其实你只不过由各种元素,或者一堆变化不居的五蕴所构成的。假使内心是解脱的,就是没有分别计较,没有大或小,也没有你和我。一切皆空,我们称它为无我。的确,到后来,无所得,也无我。 (阿姜茶尊者)


问:我看到别人,口口声声说是在修行,但都没有在修行,让我看了感到很不舒服,我应该怎么办?

答:修行是在修自己,老看别人或是与别人比较,对自己是像泥菩萨过江一般困难。你若看到别人修行差,心里不满,那是你的烦恼,不是别人的。别人修的好或坏,是他们自己的事,不需要你来判断。智慧的开发是从断除自己的烦恼产生,不是从挑剔别人的缺点产生。持戒修定和观照是我们个人的修行工具,不是用来批评别人的工具。更何况修行是自个的事,没人能代你修行,你也不能替别人用功。禅宗有句名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样的道理,若你生病,你吃你的药;若他生病,那他吃他的药就行了。重要的是,常常照顾自己的心,常常观照,这才是正确的修行。

(法增比丘)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