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菩提道次第所出问题解答
四十三问:暇满人身,如何知其难得? ①
答:颇公传有思维难得教授:一因,二喻,三体(或作数量)。
一、因:如田中禾麦,皆非无因而生,故当观能得暇满人身胜果之因,自己究种与否?应知暇满三因:一、净戒为本,二、六度为助,三、加以净愿,吾人究具与否?若未细观,觉戒已能守,若一细观,则虽一戒,犹未能净,甚至连戒条文,尚记不清,数不出(即以杀、盗、淫及其细节而言)。菩萨戒:一衣一食不知为利他而受用,乃如盗有情物而受用,一日之中,犯此甚易甚多,不易惊觉,一日不忏,其罪倍增。金刚乘戒瑜伽者,对一饮一食,皆须以嗡阿吽加持,不然无义吞下,成为罪性。特别是起凡俗相执,及与空性大乐(空乐)相违之起心动念,一日之中,所犯罪性,更难以数计,能立时起正知正念而作者,恐不甚多。以此说:“此因修者不多故。”实际上吾人于暇满人身之因,恐尚未种,无此因则“得果暇身极稀”了。推之能勤六度与否?自己但返观烦恼炽尽与否,即可得知。乃至清净猛利欲乐,非仅发愿而已。自已发愿时,若不回向现世利乐,即觉失望,如何真能清净!以此知三因皆不易种下。所种下者,多为恶因,当堕恶趣。暇满人身之得,故知极难。
二、喻:经中说:得人身之难,如针上芥、瓶外豆、屋上草、白昼星。
经教所举,他喻尚多,尤以“盲龟颈”一喻,更为逗机。经中说:于大海中,有金色犁木,木有一孔,海底有盲龟,百年始一上浮,昂首水面,旋即下沉,当彼百年一伸其颈,岂能寻得此漂浮犁木之孔。若偶相值须数因缘:(一)、海静无波;(二)、木有定处,然木漂流;(三)、龟常浮水面,周回寻求;(四)、龟常四望,然彼一伸其颈,旋即下沉。故虽不能武断说彼决不能入孔,然难之又难,若偶一入孔,实为希有!大海喻生死海,龟喻自己,盲喻无智慧,海底喻三恶途,犁木喻佛法,不常住于一方,常流转于十方,一伸其颈喻生喜趣,然不定能值佛法,旋即下沉喻人寿有限。依此方知“喻难得者”,如经云“大海浮木一洞隙,盲龟颈入尤难者,为诸恶趣生喜趣”的意义。
(摘自《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郭和卿著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