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故道白云(133)

一行禅师 著 何蕙仪 译


70、鹌鹑与白鹰(续)

“尊者,那你可否告诉我这位天才的年轻僧人在哪里?”

伊师提婆没有回答。

其实,质多早就估到这位年青比丘就是伊师提婆。他于是问道:“阁下是否就是伊师提婆比丘?”

“对,大人。”伊师提婆答道。

质多高兴极了。“这真是我极大的荣幸!尊敬的伊师提婆尊者,我的芒果园和我的住所设备齐全,是休憩的好地方。我希望你会时常来探望我们。我们将会乐意供应你各种需要,如食物、衲衣、医药和住宿等。”

伊师提婆没有作响。比丘们谢过质多后便离开了。之后,缚悉底听说伊师提婆一直都没有再回去探视质多。伊师提婆不求赞誉和美食。就是得到一个如质多般有名望的人供养,他也全不动心。虽然缚悉底再也没有遇见伊师提婆,但他给缚悉底留下的那个聪颖谦逊的比丘形象,则深深印记在缚悉底的心里。缚悉底发愿要以伊师提婆为榜样,更希望有机会路过阿般提的时候,前去拜访他。

缚悉底知道佛陀是如何地喜欢那些有决心、智慧、以及关怀别人和给人快乐的年青比丘。佛陀曾表示他寄望这些年轻比丘承传他的法教于后世。但缚悉底察觉到,无论对什么年纪和根性的比丘,佛陀都一视同仁,尽心尽力地去教导他们。有一些比丘,是会遇到较多的问题。其中有一个比丘,就曾经六次离去再返,而仍然得到佛陀的欢迎,给他重试的机会。就是对那些连观息十六法也不能牢记的比丘,佛陀也是不厌其烦地继续给予他们慈言与鼓励。

祗园精舍有一个名叫跋达梨的比丘。虽然佛陀很清楚这个比丘的短处,但他却视如不见,好让跋达梨有机会自行改进。跋达梨时常违犯一些僧规。例如,午食时,比丘是应该留在座中至用食完毕。站起来作别的小差或添食,都是规律所不容许的。这规例叫‘一次坐食’。跋达梨一直都未能奉行此规。他的行为,令精舍里其他的比丘非常不满。佛陀曾多次教他在每早起床时反问自己:“我今天要怎样才能使同修们快乐?”但他几个月后,仍全无改善。一些比丘开始受不了,便严词以对的呵斥他。佛陀知道了之后,便在集会上对僧众训示。

他说:“比丘们,僧团里固然会有一些有缺点的人。但他们的内心,始终都会保留着一点信念和爱心的种子的。如果我们不尽力去与他们沟通以求互相了解,帮助他们滋长这信念与爱心,这点仅存的种子,也就可能荡然无存了。就如一个失去了一只眼睛的人,他的家人和朋友,必定会尽力保护他余下的眼睛,以免他再遭不幸。因此,比丘们,对你们的同修兄弟慈爱一点,以能保存他们信念与爱心的种子罢。”

缚悉底当时也在场听着佛陀说这番话。他很被佛陀的爱心感动。他抬头时,望见阿难陀抹去脸上的泪痕,因而知道阿难陀也是同样的被感动。

虽然佛陀是这样的慈悲温柔,但情况有需要的时候,他也有严谨的一面。一个佛陀也帮不来的人,便当真是没有希望的了。一天,缚悉底亲闻佛陀与一个名叫髻设的驯马师一段有趣而动人的对话。

佛陀问髻设:“你可否告诉我怎样驯服马匹?”

髻设答道:“世尊,马匹有不同的脾性。有些很好驯,只需要数句温婉的话便可以令它自然驯服。另一些比较困难,但也只需刚柔并重的方法。更有一些非常难驯的。对付这些的时候,要只用非常严厉的方法。”

佛陀笑问:“假如你遇到一匹马,用三种方法也无效,那你又如何?”

“世尊,在这个情况之下,我便唯有把马匹杀掉了。如果我让它活下去,它的坏脾性是会感染其他马匹的。世尊,我也真想知道你是如何训练你的弟子的。”

佛陀浅笑。他说:“我也是和你一样。一些比丘只对温和的态度有反应。另一些需要刚柔并重的对待。也有一些,是只会在严格的管束下才有所进步。”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