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故道白云(75)

一行禅师 著 何蕙仪 译

“又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你将会更深入的了解慈悲的本性。首先,你应该知道因执欲之爱所带来的痛苦,要比因慈悲带来的痛苦多上千倍。有两种痛苦需要辨别,一种是完全没用并且纷扰身心的;而另一种则是滋长关怀和责任感的。在面对别人受苦的情形时,基于慈悲的爱,可以供给我们作出正面反应的能量。而基于执欲之爱,则只会制造多一些焦虑和痛苦。慈悲实在是最有效的救援行动的能源。大王!慈悲是必要的。慈悲心所产生的苦痛,是一种有能力帮助别人的痛苦。任何不能体会他人痛苦的人,根本不屑为人。

慈悲是了解的果实。修习觉察之道就是要体证生命的实相。这实相就是无常。一切都没有永恒和个别的自体。一切总有一天会成为过去。当一个人看清事物的无常之性,他的视线便会变得平静和谐。无常的存在不会为他的身心带来困扰。因此,慈悲所引致的痛苦感觉,没有其他痛苦来得沉重苦涩。慈悲之苦,只会增加一个人的力量。大王!你今天已闻得解脱之道的基本纲领。改天,我会再和你分享更多的法要。”

波斯匿王的心里充满谢意。他起来向佛陀鞠躬顶礼。他知道他很快便会要求佛陀纳他为在家弟子。他又知道摩利王后、祇陀太子和跋吉梨公主都已经对佛陀非常敬重。他希望一家人可以同时被接受皈依。他还知道自己的妹妹毗提醯和妹夫频婆娑罗王,都已皈依佛陀。

那天晚上,摩利王后和跋吉梨公主都留意到大王的转变。他似比平时平和喜悦。她们知道这必定是与会晤过佛陀有关。虽然她们很想问大王有关他这次与佛陀的会面,但她们又认为等大王自己告诉她们会更为适当。

43.每个人的眼泪都是咸的

波斯匿王到祇园精舍的访问,惹起了很多人对精舍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佛陀僧团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朝臣都留意到大王没有一次错过每周举行的法会,因此他们也开始跟他一起参加。他们有些是出自对佛陀教化的仰慕,但一部份便只是为了讨好大王而这样做。来访祇园精舍的知识分子和年青人与日俱增。在安居的三个月内,就有一百五十个年青人在舍利弗座下受戒为比丘。一向被大王护持的其他宗教领袖,都开始感到威胁,因而视祇园精舍为眼中钉。在雨季安居结束的典礼上,大王给每位比丘供养新的衲衣,又施济食物和日用品给穷苦的家庭。大王一家人也同时在这次大典中正式受持三皈依。

安居之后,佛陀和众比丘前往邻近的地区向更多的人弘法。一天,正当他们在恒河附近的村落乞食时,佛陀留意到一个担粪的男子。他是一个“不可接触者”,名叫苏利陀。苏利陀早已听闻过佛陀和比丘,但今次还是首次见到他们。他十分慌张,自知自上的衣服污秽和臭气薰天。他赶快从路上跑开,走到旁边的河里。但佛陀早已决定要和苏利陀分享大道。苏利陀避开之时,佛陀也跟着他走。舍利弗明白佛陀的心意,于是便和佛陀当时的随从弥伽耶尾随在后面。列队而行的比丘,全都停了下来,静默的在那里观看。

苏利陀真被吓坏了。他急急的把满桶的粪放下,到处找地方回避。岸上站着众多其他的比丘,而佛陀和两位比丘就站在他眼前。苏利陀不知所措,只好合上双掌,站在及膝的河水里。

苏利陀申诉道:“大人,我不敢行近。
我是个‘不可接触者’。”

好奇的村民全部从屋里出来,走到岸边看看发生了什么事。苏利陀是因为怕自己会污染比丘而回避的。他没有想过佛陀会这样跟上来。苏利陀深知僧团中有很多贵族阶级的子弟。他知道污染了比丘将会是罪无可恕的。他只希望佛陀和比丘会快快回到路上。可是,佛陀就是不走。他向前直行到水边,跟苏利陀说:“我的朋友,请你行近些让我们谈谈。”

苏利陀双掌仍然紧合,申诉道:“大人,我不敢!”

“为何不敢?”佛陀问道。

“我是个‘不可接触者’。我不想染污您和您的比丘。”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