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关于这颗心

关于这颗心(82)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第一章 什么是观

以下的教导,是撷取自1979年阿姜查在果诺寺雨安居期间,与西方弟子们的一次问答,为了便于了解,谈话的顺序做了一些调整。

以想作为工具,如实观察每件事物

问:当您教导观的价值时,您是指坐着想特殊的主题,例如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位吗?

答:当心真的不动时,那并不需要。当定被正确地建立时,观察的所缘就变得很明显。当观是真实的时,就没有对与错,好与坏的分别,连类似的东西都没有。你不会坐在那里想:“哦!这个像那个,那个像这个……”那是粗的观的形式。

禅定的观不只是想,而是我们所谓的“静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比较,小心地思考存在的真实本质,这虽然是种粗的观察,不过它能带来真实的事物。

问:然而当您说观身与心时,我们事实上是用想的吗?想能产生真实的智慧吗?这是观吗?

答:刚开始我们需要用想的,之后就会超越它。虽然我们需要从二元的思考开始,但当真的开始观时,二元的思考就会停止。最后,一切的思虑都会停止。

问:您说要有足够的定才能观。要怎样的定才够呢?

答:到足以让心安住的程度即可。

问:您的意思是安住于当下,别想过去与未来吗?

答:若你能如实了解过去与未来,则想这些事也没错,但你不可执著它们。以平常心对待它们——不要执著。若你能了解想就是想,那就是智慧。不要信任它们!觉知一切生起的事物终将消灭。

只要如实地观察每件事——它就是心,心就是心,它本身不是任何东西或任何人。快乐就只是快乐,痛苦就只是痛苦——它就只是它。当你了解这一点时,就可以不再疑惑。

以觉知引导想并生起智慧

问:真正的观和想一样吗?

答:我们以想作为工具,但使用它时生起的觉知,高于并超越想的过程。它能引导我们不再受到想的愚弄,你认出一切想都只是心的活动,而觉性则是不生与不灭的。你认为这一切被称为心的活动是什么呢?我们所谈论的心——一切活动,只是世俗之心,它根本不是真实的心。真实即如是,它是不生不灭的。

不过,只是借由谈论这些事而想了解它们,是没有用的。我们需要真的深入思维无常、苦与无我,换句话说,要以想去观察世俗谛的本质,由此得到的结果就是智慧。若它是真实的智慧,则一切就都完成与结束了——见到空性。虽然也许还有想,但它是空的,你不会再受它影响。

解脱道的观不同与世俗的想

问:我们如何到达这个真心的阶段?

答:当然!你现在是和你既有的心在一起。了解一切生起的事物都是不确定的,没有任何事物是稳定或真实的。看清它,并了解一切都是空的,没有什么可以执著。

当你如实了解心中生起的事物时,就无须再使用想了,你对于这些事将不再有任何疑惑。

谈到真心,可以用另一个方法来帮助了解。我们为了学习而设立名言,但事实上,本质并未因而改变,它还是它。例如,坐在楼下这石头地板上,地板是基础——它并未移动或去任何地方。上面的楼房是在这基础之上生起的。楼房就如心中所见的一切事物——色、受、想、行,它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存在,它们只是世俗的心。它们生起后就灭去,并无固定不变的实体。

经上有则关于舍利弗尊者在允许某位比丘修头陀行之前,考验那位比丘的故事。舍利佛问这比丘,若他被问及:“佛陀死后会如何?”他会怎样回答。这名比丘答道:“色、受、想、行、识,有生就有灭。”于是舍利弗便让他通过。

不过,修行不只是谈论生与灭,你必须亲自看见它。当坐着时,只要如实观察正在发生的事即可,别追逐任何事。观并非意指陷入想中,解脱道的观不同于世俗的想。除非正确了解观的意义,否则想得愈多,只会愈困惑。

我们积极长养正念,就是因为要看清楚正在发生的事。我们必须了解内心的过程,只要保持正念与了解,则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你们知道觉悟解脱道者,为何永远都不会表现愤怒或疑惑吗?因为造成这些生起的因已不存在,它们还能从哪里冒出来呢?正念已涵盖一切了。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