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关于这颗心

关于这颗心(84)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不涉入世间法,就能真正自在独立

因此,若你是以正念修行,就无须别人一五一十地教导你看见与了解。佛陀便是个典型的范例,他的前世是阇那迦·鸠摩罗王,他无须学习很多,只需要观察一棵芒果树。

有天当他和随行大臣们参观一座公园时,坐在象背上的他瞥见一些结实累累的芒果树,由于当时无法停下,便决定稍后再回来摘取。不过,他并不知道随行大臣们会贪婪地将芒果采光,他们以竹竿敲下芒果,或折断树枝,将叶子扯破并散落满地。

在失望与沮丧之余,国王注意到邻近的一棵芒果树,它的枝叶还很完整。他立刻了解到,那是因为它没有果实,就没人会去打扰它,所以枝叶不会遭到破坏。他在回宫的路上一直思维这件事:“当个国王是多么不快乐、烦心与困扰啊!他必须经常忧心国事,若有人企图攻击、抢夺或侵占国土时怎么办?”他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甚至晚上睡觉时也会被噩梦惊扰。他在心里再次看见芒果树,没有果实但却有完整的枝叶。“若我们变得和那棵芒果树一样,”他心想:“我们的枝叶也不会遭到破坏。”

他坐在房间禅思,最后由于受到芒果树的启发而决定出家。他将自己比作那棵芒果树,结论是若他不涉入世间法,就能真正自在独立,从担心中解脱,心将不受困扰。如此省察后,他成为一位游行僧。

从此以后,无论走到哪里,当人问到他的老师是谁时,他都会回答:“一棵芒果树。”他无须接受太多的教导,一棵芒果树是他觉悟“引导的法”的原因,这是种引领向内的教导。他基于此觉醒而出家,少事、少欲、知足,并乐于独处。他放弃国王的地位,终于获得内心的平静。

我们也应敏于观察四周,就如佛陀身为阇那迦·鸠摩罗王一样,因为世上的每件事随时都准备教导我们。即使只是少许直观的智慧,我们也可能看清世间法。我们将了解,世上的每件事物都是老师,例如树与藤,都可能向我们揭露实相。我们从自然中就能学到足以觉悟的法,因为每件事都遵循真实之道,无法背离实相。

从无常、苦、无我的角度看万物皆平等

伴随智慧而来的是安定与自制,它们接着会带来对实相的进一步洞见,我们将能了解每件事物无常、苦与无我的究竟实相。例如,所有大地的树,若从无常、苦与无我的角度来看,都是平等与一体的。首先它们出生,然后长大与成熟,不断变化,直到死亡为止,这是每棵树必经的过程。

同样,人与动物的一生,也是从出生到成长与变化,到终归于死。这从生到死的诸多变化过程,呈现了佛法之道。换句话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在自然的情况下,终究都会坏灭。

若我们觉知与了解,以智慧与正念加以学习,就能如实地见法。我们将见到人们一直在出生、变化与死亡,每个人都在生死中轮回,这宇宙之内的所有人都是一体的。清楚明白地看见一个人,就等于看见世上所有的人。

同样地,每件事都是法――不只是肉眼所见的事物,还包括内心所见的事物。一个想法生起,然后改变与消逝,那是名法――单纯一个法尘生灭,这是心的真实本质。总之,这是佛法的圣谛。若人不如此看见与观察,就无法真的看见!若确实看见,他就具有智慧,可去聆听佛陀宣说教法。

佛、法、僧都在我们的心里

佛在哪里?佛在法中。法在哪里?法在佛中,就在当下!僧在哪里?僧在法中。

佛、法、僧都在我们的心里,但必须自己去看清。有些人偶尔会说:“哦!佛、法、僧都在我的心里。”然而,他们的修行却不如法,因此要想在心里找到佛、法、僧根本就不可能,因为心必先成为觉知法的心才可以。那时我们才会知道,实相确实存在世上,且可以让我们修行与了解。

例如,受、想、行等名法都是不确定的。愤怒生起时,它成长、转变,然后消失,快乐也是如此,它们都是空的,不是真实的东西。内在有身与心,外在则有树、藤等各种事物,都在展现这不确定的普遍法则。

无论它是一棵树、一座山或一个动物,一切都是法,每件事物都是法。法在哪里?简单地说,不是法的东西并不存在。法是本质,这就称为真实法。若人看见本质,他就看见法;若他看见法,他就看见本质。看见本质即见性,见性即觉悟法。

因此,每一刻,每个动作,生命的究竟实相都只是又一次无尽的生死循环,那么,学习如此多的东西要做什么?若我们在所有姿势(行、住、坐、卧)下,都能保持正念与正知,则自觉——觉知当下的真实法——随时都可能发生。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