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关于这颗心

关于这颗心(91)
      ——戒·定·慧

[泰]  阿姜查著  赖隆彦译

心与受就如油和水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将心与受分开。若够聪明,就不会执取而随它去,我们便成为觉知者。心与受就如油与水,它们在同一个瓶子里,却不会相混。即使生病或在受苦,我们仍觉知受就是受,心就是心。我们觉知痛苦或舒适的状态,但并不认同它们,只和平静同在——超越苦与乐的平静。

你们应如此生活,换句话说,没有快乐与痛苦,只有觉知,心中无任何牵挂。

当我们尚未觉悟时,这一切听起来可能会很奇怪,但那无妨,只要朝这方向设定目标即可。心就是心,它遭遇快乐与痛苦,我们只是如实地看它们,再无其他。它们是分开的,并不相混,若都混在一起,我们就无法觉知它们。

就如住在一间房子里,房子和住户虽然有关,不过却是分开的。若房子有任何危险,我们会难过,并觉得必须保护它;但若房子着火,我们得跑出来。因此,若苦受生起,我们就得离开它,当知道它已完全着火时,就得赶快跑。房子是一回事,住户是一回事,它们是分开的两件事。

我们说要如此分开心与受,但事实上,它们本来就是分开的。我们的了解,只是如实觉知这自然的分离。若我们认为它们是分不开的,那是因为对实相无知,而执取它们的缘故。

修定所得的智慧与研究书本所得的知识不同

因此,佛陀告诉我们要禅修,这禅修非常重要,光靠世智辩聪是不够的。从修行的定心中产生的智慧,和从研究书本中得到的知识相差甚远,从研究中所得到关于心的知识,不是真实的知识。我们为何要执著如此的知识呢?我们终究会失去它啊!一旦失去,我们便哭泣。

若我们真的了解,便会放下,让它顺其自然。我们知道事物是怎么一回事,且不会忘失自己。若生病,也别迷失于其中。有些人说:“这一整年我都在生病,因此完全无法禅修。”这些是真正愚痴者讲的话,其实生病或濒临死亡的人,更应该精进修行。

你们可能会说没有时间修行,生病很痛苦,你们不信赖身体,因此觉得自己无法禅修。若你们这样想,那事情就会变得很困难。佛陀并非如此教导我们,他说这里就是修行的地方,当生病或濒临死亡时,那正是我们可能真正觉悟与看见实相的时候。

有时学校的老师们来看我,抱怨事情太多,没时间禅修。我问他们:“当你们教书时,有时间呼吸吗?”他们回答当然有。“那么若工作真的如此繁重,你们怎么会有时间呼吸?你们就在这里远离了法。”

修行只在于观察心与受,无须四处追逐

事实上,这修行只在于心与受,你无须四处去追逐与争取,工作时,呼吸依然持续进行。自然的过程会有自然去照料——我们需要做到只是保持觉醒,只要持续努力,向内看清楚。禅修就是如此而已。

若有正念,无论做什么工作,它都将成为让我们持续觉知对错的工具。有很多时间可以禅修,只是我们未能全面地了解修行而已。我们睡觉时呼吸,吃饭时也呼吸,不是吗?为何无时间禅修?无论在哪里,我们都会呼吸。若如此思维,生活就会和呼吸同样有价值,无论在哪里,我们都有时间禅修。

各式各样的想法都是心法,而非色法,因此只需要保持正念。如此一来,随时都能觉知对与错。无论是行、住、坐、卧,我们有的是时间,只是不知如何正确利用它而已。好好地思维这点。

当我们觉知时,就是精通心与法尘。当精通法尘时,就精通这世间,我们成为世间解,那是佛陀的九种德行之一。佛陀是清楚觉知世间与一切苦难的人,他知道苦恼与不苦恼同在那里。

这世间如此让人困惑——佛陀是如何觉悟的呢?在此我们应了解,佛陀教导的法并未超出我们的能力之外。无论行、住、坐、卧,我们都应保持正念与正知——坐禅时间到了,就去坐禅。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