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100)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 ⒁

“诸比丘,假设有个赌徒在第一次下注就输掉了他的孩子、妻子和所有的财产,而且自己也变成了奴隶,但这种不幸还是微不足道的。远比这更不幸的是当愚人造了身、语、意恶业,在身体分解而死之后堕入恶道、苦趣,甚至是堕入地狱。这是愚人最愚蠢之境。”

所以《法句经注疏》说地狱是愚人真正的家,只有在很长的时间之后,他才来人间一下子,过后再回到地狱里。这是为何佛陀说人身难得。然而,许多人都不珍惜此人身。只有在投生到恶道里时,他们才后悔之前没有善用作为人时的生命,但那已经太迟了。

(摘自《菩提资粮》帕奥禅师)

☆☆☆☆☆☆☆☆☆☆☆☆☆☆☆☆☆☆☆☆☆☆☆☆☆☆☆☆☆☆☆☆☆☆☆☆☆☆☆☆☆

狮子吼 ①

听了佛陀开示后,很多人放弃了原来对宗教生活的错误观念。佛教是一颗闪亮的宝石,他深深的吸引着人类。它能为见的人带来福利和了解心灵的真性。

佛陀本来一位尊贵的太子,为了解脱人类的痛苦,经过长年的实践和追寻所觉悟的真理。当这位生活在荣华富贵中的王储,了解到他被各种不同的烦恼所包围时,他毅然的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去寻求真理,去为病态的社会寻找诊治的良方,去寻找脱离“苦”的道路。在长期的摸索中,他发现传统的宗教无济于事。经过六年的心灵锻炼和思索后,他终于达到了目的──证悟无等觉。他开始教导他所证悟的学问,这学问就是──佛法。

佛陀曾经说过:“僧众啊!狮子是百兽之王。就算潮水从它的洞穴里涌出,它还是行动自如。它能够这么做,是因为它善于观察四面八方,它能发出‘狮子吼’,它能冲出浪潮寻找猎物。”

“僧众啊!当百兽听到了‘狮子吼’,都心惊胆颤;赶紧找地方躲藏。水生动物沉入水底,森林动物潜入森林,鸟类飞天空。” (摘自《佛法在人间》惟贤)

◇◇◇◇◇◇◇◇◇◇◇◇◇◇◇◇◇◇◇◇◇◇◇◇◇◇◇◇◇◇◇◇◇◇◇◇◇◇◇◇◇◇

佛陀时代的寺院风貌 ⑨

有些比丘想要居士为他们建大一点的僧舍,但佛一律禁止这样做。因比丘的僧舍不得超过一定的大小,而且建僧舍的地点也要经过僧团的认可才行。但是如果一位居士,想建一座寺院或想在寺院中,为比丘们多建几间僧舍,他可以做,但建寺的地点要经过僧团的认可。建寺不得妨碍植物的生长,不得毁坏其它宗教的场所,并且在寺院的周围应留有空地。寺院建成后,比丘不得再向居士要求在寺院内多建僧舍。建立这些戒条的目的,都是为了确保比丘过一种简单的生活。

不懂佛教的人们也许会问,“谁拥有这些东西呢?”回答是:属于僧团,任何比丘、比丘尼都可以使用。根据《律部》,频毗娑罗王,给孤独长者以及其他的居士,都是把这些礼品送给“以佛陀为首的僧团”的,而不是送给某个比丘。巴利经典中常用的术语是:“送给以佛陀为首的,来自四方的,由已到和未到比丘组成的僧团。”这样居士们把礼品送给僧团,并不提及个人。(维加拉特那著 广兴译)

◎◎◎◎◎◎◎◎◎◎◎◎◎◎◎◎◎◎◎◎◎◎◎◎◎◎◎◎◎◎◎◎◎◎◎◎◎◎◎◎◎◎
佛教的人生观 ③

第一篇 苦乐交集

  三·苦乐中道

社会上有许多人不明白苦乐的真谛,而以追求快乐为目的,然而感官的享乐来自外在,容易产生副作用;艺术文字上的创作,固然能将心里的感情宣泄无遗,但是多情易被情伤;学问知识上的获得,虽然能开拓人们的视野,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也很容易流于邪慧、狂慧,不仅使自己受害,犹有甚者,还会形成人类的灾难;静坐轻安固然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如果没有佛慧作为前导,以为只要守意闭气,打通筋脉,就可以不落因果,超越生死,结果反而因为定慧不等而变成堕落的邪定,或者着于境界,走火入魔,自误误人;信仰虔诚可以为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然而万一误信邪教,不但人格不能升华,反而遗害社会。

有人用种种的苦行来折磨自己,希望自己来世能享福报。在佛陀的时代,这种苦行外道就非常盛行,而现在世上仍存有这种误以吃苦作为修行的人。他们有的绝食自饿,有的只喝水,有的只吃水果,有的裸露身体,有的投渊卧冰,有的赴火熏身,有的自坠高岩,有的嚙草啖污,有的睡在荆棘、灰土、树叶、恶草、牛粪上。这些人都是不明白苦的原因,因此,不但现世枉受灾难,后世仍然要轮回受苦。(摘自《佛教文集》 星云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