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104)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佛教能够带给人类什么利益 ⒅

佛教徒时常会谈到慈悲,但那是不够的。他们必须在行为上实践它们。他们必须具有智慧与慈爱地行布施。他们至少必须把五戒持得清净。若人不持五戒,反而随心所欲地杀生、偷盗、邪淫等,那么,我们是否能够说这个人慈悲呢?肯定的,他并不慈悲。慈悲的人怎么能够杀生呢?这种人不单只是对其他众生不亲善,也对自己不亲善。我们可以从《相应部·侨萨罗相应》明白这一点。

有一次,波斯匿王向世尊说:“世尊,在我独自一人休息时,我在想:‘谁爱惜自己?谁不爱惜自己?’世尊,当时我这么思惟:造身语意恶行的人,是不爱惜自己的人。即使他们说:‘我爱惜自己’,他们并不爱惜自己。这是什么原故?因为他们为自己所作的,是怨恨者对其敌人所作的行为。所以他们并不爱惜自己。

然而,修身语意善行的人,是真正爱惜自己的人。即使他们说:‘我不爱惜自己’,他们还是爱惜自己。这是什么原故?因为他们为自己所作的,是朋友对其友人所作的行为。所以他们是真正地爱惜自己。”

但佛陀只是针对持戒清净的人而说。因为佛陀在《中部》里说道:“诸比丘,戒行清净者的意愿基于自己的清净戒而得以实现。”所以,这就是说你们必须把五戒持得清净。再者,如果你们持守这基本的五戒,你们也将会获得它们各自的善报。取第一条不杀生戒为例,佛陀在《小业分别经》里说:“在此,学生,有某个男人或女人断除杀生、远离杀生、丢弃了棍杖与武器;他温和、慈祥、对一切众生都怀着悲悯心。由于他实行这种业,在身体分解而死之后,他会投生至善趣,甚至是天界。但是如果他没有投生至天界,而是再回到人间来,那么,无论投生到那里,他都是长命的。”

(摘自《菩提资粮》帕奥禅师)

◎◎◎◎◎◎◎◎◎◎◎◎◎◎◎◎◎◎◎◎◎◎◎◎◎◎◎◎◎◎◎◎◎◎◎◎◎◎◎

佛教的人生观 ⑦

第二篇 五趣流转

一、前言

《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迷妄的有情在生灭变化中,依其境界所分的三个阶级;由于众生迷妄、造作,在三界里生死轮回,受无量苦,不能求得真实的安宁,因此有“三界苦轮”、“三界无安”的说法,甚至也有将三界比喻为火宅或大火聚的。

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这三界火宅中来来去去,轮回不已。所谓“生死如海深渊,沉没其中的众生,有时贪生,有时怕死,贪生何能长生,怕死又何能免死?所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五趣六道中,不生不死是最好的理想人生。学佛就是希望超越生死,获得不生不死的人生,也就是要跳出五趣流转,超越生死轮回,这就是所谓的“了生脱死”了。

二、何谓五趣

五趣是指地狱、饿鬼、畜生、人、天等五道众生。“趣”,就是所往、归向的意思。也就是众生依过去所造的善恶业而趣往天(六欲天)、人、畜生、饿鬼、地狱等所应往、所应生的地方,所以称为趣。

五趣众生同属欲界众生,欲界是五趣众生所杂居的地方,所以称为五趣杂居地。大乘经中多说六道(趣),也就是在五趣之外别立阿修罗,成为六趣或六道,而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罗;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之别。此六道即十法界中的六凡。

又,五趣中,地狱、饿鬼、畜生三者为纯恶之所趣,如依嗔恚趣往地狱,依贪欲趣往饿鬼,依愚痴趣往畜生;人、天为善恶杂业之所趣,皆属有漏,与无漏的净土相对,因此总立名为恶趣。

六道如果以现实人生来譬喻,嗔恚心重的好比生活在地狱道,贪欲心重的好比生活在饿鬼道,愚痴心重的好比生活在畜生道,斗争心强的好比生活在阿修罗道,喜悦心深的则分别为人间或天道,因此人类也可说同时在六道中轮回生灭。

(摘自《佛教文集》 星云法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