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26)           


世界名人谈佛教
 (26)

佛教就是佛教

显然,佛教和嗜那教都不属于印度教的范围,也不是一种变相的吠陀教义。它们虽起源和兴起于印度,但却是印度文化生活及哲学所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印度的佛教或者嗜那教是百分之百的印度思想和文化的产物,而不是赖于信仰的印度教。因此,把整个印度文化与印度教文化相提并论乃是极大的误导。——尼赫鲁 《印度的发现》

Buddhism is Buddhism

Buddhism and Jainism were certainly not Hinduism of even the Vedic Dharma. Yet they arose in India and were integral parts of Indian life, culture and philosophy. Buddhist or Jaina in India is a hundred per cent product of Indian thought culture, yet neither is Hindu by faith. It is entirely misleading to refer to Indian culture as Hindu culture.
                      ~Nehru, "Discovery of India"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释迦牟尼创建的佛教

  二、佛教僧团的形成和发展 ⑦

释迦牟尼在王舍城期间,摩诃迦叶也皈依佛陀,出家为弟子。摩诃迦叶是当地富翁的子弟,自幼聪明好学,通古博今,通晓各种古籍,德行又极高,很得人们的敬重。他见到在大树下静坐的佛陀,慈祥和蔼的面容见而生敬,立即礼佛出家为比丘。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佛教与人类①

宗教的起因

当问到什么是宗教发生的原因,所有宗教都有同样的结论:世上一切的宗教,不论是低级或高级,根源都来自“恐惧怖畏”。但是这些宗教家都将注意力集中于古代不文明、低级的恐惧中,将大自然的种种神秘、深奥现象归为宗教的根源。如此分析解说也未尝不可。但恐畏是有层次上的不同,所以现在让我们继续思维下去。

                      (摘自《人类手册》佛使尊者著)

汉末之佛教

2、安世高与支娄迦谶

安世高,名清,本安息国之太子,让国与叔,出家修道,博探经藏,尤精阿毗昙学,兼通禅经。以东汉桓帝建和初(西元一四七年)来洛阳。至止未久,即通习华言,于桓帝建和二年至灵帝建宁四年,二十余年间,译出安般守意经等。于洛阳宣译事毕,乃振锡江南。寂年不明。高僧传称其所出经论:“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道安谓:“先后传译,多致谬滥。唯高所出,为群译之首”。

                     (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如来十种名号

5. 善逝 音译为修伽陀,意译为好去。就是如实的去彼岸、或者是不再沉沦于生死海之人的意思。因为他能够实行善净圣道,因为他能够到不死涅槃的善妙处所,因为他能正确的完成波罗蜜到菩提座下成正觉,因为他能在适当的场合只说适当的话,所以称他为善逝。(摘自《佛教手册》宽忍编著)

般若波罗蜜经 手稿 印度

(摘自《释迦牟尼的故事》
    [英]亚当斯·贝克夫人/著 赵炜征/译)
   

这四片棕榈叶制作于11世纪,是大乘佛教初期的物证,十分珍贵:第一幅是佛陀诞生;第二幅是鹿野苑第一次说法;第三幅是著名的弥勒佛年轻时代;第四幅是月光菩萨。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