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介绍佛教】(70)  
  佛教能正确地对待一切事物,并已圆满地具足了各式各样的自我解脱,这不同于求感应或祈祷的宗教。
       

佛教的主要特色

另外一次,当他的弟子又询问这些问题时,佛陀引用了盲人和大象的寓言加以说明,这样使弟子们不再追问。

一只大象被牵到几个盲人面前,让他们描绘它的长相。他们模了大象的不同部位,各自对大象作了荒谬的构想,互相争辩不休。这样的争论自然会以吵闹而告终。

一无是处的猜测不会导致解脱,只不过满足好奇心而已,佛陀以他独有的沉默来加以摈弃。

对人类感兴趣的道德和哲学等所有问题,佛教没有一一作出解答。佛教也不谈论不给人以启发和教育,毫无意义的猜测和理论推理。佛教有实用和特殊目的,即灭除痛苦,以此目标为着眼点,任何于此无关紧要之事皆被置之不理。但是,佛教鼓励热心探索生命的真正本质。(摘自《觉悟之路》那烂陀长老著 学愚译)

☆☆☆☆☆☆☆☆☆☆☆☆☆☆☆☆☆☆☆☆☆☆☆☆☆☆☆☆☆☆☆☆☆☆☆☆☆☆☆☆☆

和谐中道的消费观

财富的积累不仅在于勤劳,更在于节俭的美德。节俭的消费伦理要求节制个体的欲望,将人的欲望节制在合理的、道德的尺度之内,对于人的欲望而言,不仅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分,也有满足与不满足之分。节俭的消费观不仅是对不正当的欲望的节制,也是对不能满足的欲望的限定,所谓:“少欲最安乐,知足大富贵”。在生产力不发达、社会物质产品短缺的时代,提倡节俭、节制,对于缓解物质生产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强国富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社会发展来看,过度的奢侈享乐不仅是个体财富衰败的原因,也是关系民族兴亡的道德根源。特别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佛教节俭的消费思想对于克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倾向是一剂有效的良药;对于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资源、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一定的启示;对于我们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掠夺、对生态的破坏也是最好的警示。(完) (摘自《法音》2009年第3期 苑芳)

◇◇◇◇◇◇◇◇◇◇◇◇◇◇◇◇◇◇◇◇◇◇◇◇◇◇◇◇◇◇◇◇◇◇◇◇◇◇◇◇◇◇
正法的六种特点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4.犹如所有的大河,诸如:恒河、亚木那河、阿吉拉瓦帝河、萨拉菩河、马希河,当它们到达大海之后,皆舍弃先前的名字,唯称为“大海”。正是如此,有此等四种种姓: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当他们于如来所说的法、律中从俗家而出家,出家之后皆舍弃先前的名字、族姓,唯称为“沙门释迦子”。

5.犹如无论世间之众流注入大海,以及空中降雨,大海也不会因此而觉得不足或充满。正是如此,即使众多比库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涅槃界也不会因此而觉得不足或充满。

6.犹如大海唯有一味,即咸味。正是如此,此法、律唯有一味,即解脱味。

(取自《伍波萨他经》)

◎◎◎◎◎◎◎◎◎◎◎◎◎◎◎◎◎◎◎◎◎◎◎◎◎◎◎◎◎◎◎◎◎◎◎◎◎◎◎◎◎◎

南隋代之佛教  ⑥

7 大成三论宗之嘉祥大师

吉藏、姓安,其先本安息人,以梁太清三年(西元五四九年)生于建康。十三岁(一作十七岁),就三论宗之兴皇寺法朗出家。尔后随从法朗,专学本宗,研钻不倦。及隋平定百越,遂往越州,住嘉祥寺。开讲筵,问道者常千余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诸疏,多在此时著述。后世因取寺号,称为嘉祥大师。大业二年,应炀帝召,往扬州之慧日寺,寻移长安之日严寺;道振中原,三论宗遂大成。后、唐高祖灭隋,入长安,闻其德望,又加殊遇。武德六年(西元六二三年)寂,年七十五(一作七十一、七十)。生平讲三论百余遍,法华经三百余遍,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各数十遍,并著章疏。就中、中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大乘玄论、二谛义、三论玄义等,其主著也。

(摘自《中国佛教简史》黄忏华述)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