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丢下了有漏的乐,去培植觉悟的、
智慧的、清净的、无苦后果的乐
提要:
·要爱惜生命,不要抛弃我们一切的亲人
·不要唸伪经,也不要看邪知邪见的书
·修行是丢下了有漏的乐,去培植觉悟的、智慧的、清净的、无苦后果的乐
·世俗里的一切,是最容易使我们退失菩提心的
·老人的后悔也已不起什么作用了,都是在“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要醒,
还是及早醒的好
·要先给别人愉快,才会得到别人给你的愉快
·并不是把众生舍下,也不是把度众生的伟大教育事业放下
·要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千万不要再增加执著
前两天大家忙法会,这两天想与大家多见两次面。我因三叉神经痛未愈,不能多讲话,大家有什么提问,我可给你们作笔答。
问题一:老师,用我的生命去换取您的健康,我心甘情愿。我失眠五年了,觉得活得很累,我想走了。
要爱惜生命,不要抛弃我们一切的亲人
我失眠十年了,还不想走,我又老、又病,尚在坚持弘法教育工作。你活得很累,我比你更累。作为一个佛弟子,发了菩提心,生命就已经不属于自己个人的了,是属于一切众生的。希望你抛弃为自己着想的想法,为了娑婆世界的法炬不灭,为了佛陀的教育事业能继承下去,也为了一切众生,活下去,不要走!失眠是有办法调整的,不要这样灰心丧志,抛弃我们一切的亲人。
问题二:老师,今年除了唸好文殊心咒、观音心咒,还应做什么功课,可以看什么佛书?
不要唸伪经,也不要看邪知邪见的书
可以多听法、多诵经,不论任何一本佛经都可以唸,但不要看、不要唸伪经,也不要看邪知邪见的书。
问题三:修行与不修行的区别在哪里?
修行是丢下了有漏的乐,去培植觉悟的、
智慧的、清净的、无苦后果的乐
我讲法时讲的道理,都在说明修行与不修行的区别以及利弊关系。简单地说,不修行的人,在人生过程中苦难重重,即使得到暂时的乐,也是包含着苦的成份、苦的因素以及苦的后果。修行是丢下了这种有漏的乐,去培植觉悟的、智慧的、清净的、无苦后果的乐。这种乐,能使我们断尽烦恼,不再进入生死轮回,也能使我们在人生路上不再有坎坷。希望大家都在创造安乐的生活中度过一生,追求我们所应该追求的觉悟与智慧。
问题四:对于初学修者,怎样才能令自己菩提心不退呢?
世俗里的一切,是最容易使我们退失菩提心的
对已经离开世俗污流影响的人,就不要再回世俗去受影响了;对尚未离开世俗生活,或者虽离开世俗,仍要回到世俗里去的人,要坚持不再滚到世俗污流里去。因为世俗里的一切,是最容易使我们退失菩提心的。
问题五:尊敬的老师,我看到您的背影就想流泪,为什么?
老人的后悔也已不起什么作用了,
都是在“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要醒,还是及早醒的好
这是护法对你的加持,因为看到你是个有善根、能有修行成就的人,所以让你看到一个老人的背影。提醒你,见见老年的可怜相,启发你、促使你,不要再浪费生命时光,抓紧时间学佛法、求智慧、求觉悟;不要再像佛门里很多老人一样,仅仅是感叹、后悔,后悔也已不起什么作用了,都是在“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要醒,还是及早醒的好。
问题六:老师您好,与一个陌生的老同学合作,如何做到彼此都愉快?
要先给别人愉快,才会得到别人给你的愉快
要先给别人愉快,然后也会得到别人给你的愉快,当然不是世俗人吃喝玩乐的愉快,而是在修行路上和谐的愉快。
问题七:舍下与放下有什么区别?
并不是把众生舍下,
也不是把度众生的伟大教育事业放下
舍下是舍掉在贪瞋痴上生起的追求,放下是把已经掉在贪瞋痴追求上的烦恼放下,并不是把众生舍下,也不是把度众生的伟大教育事业放下。
问题八:如何才能放下自己最难以放下的?
要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千万不要再增加执著
对已经具足放下条件的,就及时放下,不要再留恋,如果执迷不悟,以后就更难放下;对尚未具足放下条件的,要自己去争取条件的成熟,在此期间,要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千万不要再增加执著。(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