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爱众生犹如独子,故不离众生;对众生身上的烦恼习气、种种恶法生厌恶心,故不停止对众生的教育、帮助
提要:
批评人不提名字有好处,一是爱护他名誉,一是指出问题的范围更广一些
“惭愧”不能当礼貌话去博得好感,也不能当作假谦虚的话
愧是厌恶之心,对恶友恶法厌恶了,才会远离
菩萨爱众生犹如独子,故不离众生;对众生身上的烦恼习气、种种恶法生厌恶心,故不停止对众生的教育、帮助
对人不能厌恶,对他的烦恼习气要厌恶
痛恨坏事、坏人的坏习气,发心教育他,这是好心
批评人不提名字有好处,一是爱护他名誉,一是指出问题的范围更广一些
我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不是我不知道,而是我讲经说法,一向不提任何人的名字,如果我要赞叹某一个人,我就提他名字,如果我要批评某一个人,我就不说他名字。不说他名字有两个好处,一个好处,爱护他的名誉,希望他自己觉悟,一个好处,后来的众生也经常会出现同样的错误,人数比他一个人要多得多,那么不提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凡是有这种知见的全属于错的,范围能够更广一些,不提他名字反而好。
“惭愧”不能当礼貌话去博得好感,也不能当作假谦虚的话
由此可见,惭愧不能当作一个礼貌话,去博得人家的好感,也不能当作一种软绵绵的、假谦虚的话,而应该真正要感觉到自己的不足,生惭愧心,对善法起爱慕心,来努力补足自己。
愧是厌恶之心,对恶友恶法厌恶了,才会远离
“愧者,厌恶之心所也,谓心对恶友或恶法,起无限之痛悔。尤对自己作之恶业,猛利对治,更不复造。”那么再讲“愧”。愧是厌恶之心,对于恶友恶法,你必须要厌恶,厌恶了你才会远离。人碰到极臭的东西都会避开,因为厌恶。狗为什么对大便不逃走,反而去靠近?因为它喜欢。大便在它看来,简直好像是一个糯米团子,它不厌恶,它还会离开吗?
菩萨爱众生犹如独子,故不离众生;
对众生身上的烦恼习气、种种恶法生厌恶心,故不停止对众生的教育、帮助
即使我们修菩萨法度众生,不离开众生,可是要离开众生的恶法。菩萨度众生,对每个众生都是慈爱,犹如父母爱独子那样爱,可是对众生身上的缺点、烦恼习气、种种恶劣的行为要厌恶。所以我常说,佛法完全是辩证法,一分为二。你虽然对他的习气厌恶,可是你有一颗度众生的心,对每个众生都很爱护,那么你就不会舍掉他,你就不会离开他,你就不会抛弃他;你对他身上的坏的习气、烦恼厌恶,你就不会受他影响,你就不会停止对他的教育和帮助,你就会极力想办法帮助他去掉这些东西,因为你对他的这些东西不爱好,所以要辩证来讲哦。
对人不能厌恶,对他的烦恼习气要厌恶
千万不要像某些人,不讲辩证不讲原则,把佛法都搞乱了。他说:要有菩提心、要有慈悲心,好人你不讨厌他,坏人你也不要讨厌他。我几十年来,这种话听得多了,好像蛮对嘛,这是佛法的道理,对坏人好人都要慈悲,你怎么能讨厌呢?讨厌是属于你自己的烦恼。这么讲,好像很对,可是没有讲清楚啊。对人不能厌恶,对他的烦恼习气要厌恶。只讲片面,不讲全面,就这样把佛教搞坏了,就这样把佛法的智慧,变成了简单化、低级化、庸俗化、幼稚化。
痛恨坏事、坏人的坏习气,发心教育他,这是好心
所以对于坏事讨厌,对于干坏事的人,主张应该要教育教育他,再不教育不得了,这种心到底是好心还是坏心?搞搞清楚啊。因为对坏事的痛恨,发心要把他教育好,这是好心啊,没人教育,他会变好吗?
如果有人说:“这个犯罪的人,他还比较年轻,也并不是屡教不改,还能挽救,虽然犯罪比较严重,是不是再对他进行挽救挽救,最多判无期徒刑?如果在无期徒刑里,他能够转变,表现确实好,还可以减刑,减为有期徒刑。”可是另外一个人说,“非枪毙不可,即使能挽救,我恨得来,要马上就枪毙他。”这就坏了,这就是坏心,所以分分清楚啊。况且众生都有佛性,因为他干了坏事了,我们是痛恶他的坏习气,是痛恨他喜欢干坏事、造恶业的这种习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