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律海十门】

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21-5) (总第90)

───────────────────────

归敬请戒缘起之十义颂解
能海上师编集 傅味琴浅说 ( 2002.6.19)

摄取于僧是度脱众生,应引导众生安住戒中

提要:
 ·厌恶众生,留恋世俗,都是修行人心在造恶业
 ·未证果称僧人,已证果称僧宝,僧皆应走在朝向证果的清净路上
 ·摄取于僧是度脱众生,应引导众生安住戒中
 ·修行从戒修起,禅定亦应以戒生定

厌恶众生,留恋世俗,都是修行人心在造恶业

深信因果,清净无我,你们都要朝这三个方向去努力。我这个老师是尽我的力量帮助你,我每天带修禅定完了总要讲几句话,总希望你们进入圣人之流。你不证一个初果,今世也太可惜了,我只是给你们打打基础,修还要你们自己去修。

扰乱了大众,要起惭愧心:我背罪过了,要念念不忘因果两个字。身口意都会背因果,最最容易背因果的是意,修行人还不至于动手打人,开口骂人,可是心里边的意一直在造业,起了贪的念头,最好样样自己都占到,别人有没有从不考虑;起了烦恼,心里充满着瞋恨心;有时候灰心了,没劲了,乃至退心了,形成愚痴,贪心瞋心合起来就是痴。过去祖师说过:起心动念,无非造业。起一个平等心、团结心,起一个慈悲心、对别人的爱护心,这是善业;起一个贪吝心、瞋恨心、妒嫉心、讨厌心,看见众生不喜欢,乃至回想过去世俗的生活、留恋世俗全是恶业。

年轻人喜欢写日记,有的写了好多年,做别的事情意志力虽不强,写日记意志力很强,天天写,干什么?以后可以看看,回忆回忆。当然你保留自己的日记是可以的,可是别心掉在世俗里。别让过去世俗的一套又把你勾起来,那不是回忆世俗吗?世俗就是不清净,你心想着世俗,就不能做到清净无我。老话说: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现在修行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还留着干什么?那是愚痴人干的事情。修行人不应再留恋过去,也不幻想未来。

未证果称僧人,已证果称僧宝,
僧皆应走在朝向证果的清净路上

未证果称僧人,已证果称僧宝”,按佛教的原则,达到这样标准才称僧宝。可是现在往往一出家就称僧宝,连出家以后思想动机不正,又不听法,又不清净,掉在名利的泥坑里,本身就很脏的人,如果你不恭敬他,他一开口就是“你不恭敬僧宝”,其实他只能称僧人。宝本质就是清净,譬如说珍珠、宝石、还有金刚钻,即使不小心掉在泥土里,一擦仍然干净。假的呢?没多久就变颜色了,怎么擦也擦不亮,这哪能称宝呢?即使是僧人,还要有这三条标准,你没有证果,也必须走在朝向证果的清净路上,要深信因果,要清净无我。

   ~摄取于僧,并非拉拢一些人来玩玩,而是摄引众生,度脱众生。凡夫自尚未度,也要做到未得戒者令其得戒,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

摄取于僧是度脱众生,凡夫自尚未度,
亦应引导众生安住戒中

摄取于僧,并非拉拢一些人来玩玩,而是摄引众生,度脱众生”,目的是把他度脱苦海。

凡夫自尚未度,也要做到未得戒者令其得戒,已得戒者令其安住戒中”,我们都是凡夫,发了菩提心,总想去度众生,度众生真正的要求是度他出生死轮回,他没跳出生死轮回,你度他的工作还没有圆满。咱们都在了生死这条路上修,刚刚累积一些修行经验,虽尚未自度,但可以引导他按照佛指定的道路往前进,未得戒者令其得戒,已得戒的要让他在戒上稳得住,不要烦恼起来了,又随便了,又犯了,即使偶然犯了,要督促他赶快忏悔还净。

修行从戒修起,禅定亦应以戒生定

戒定慧三学以戒为首,五分法身,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解脱法身、解脱知见法身,也是戒法身为首。我们还在解脱生死的路上,得到了解脱,就对解脱的路线、经验清清楚楚,就叫解脱知见法身。要成就五分法身,咱们现在努力的是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以戒为首,戒是第一个。所以修行怎么修?从戒修起,再修定修慧。所以我每次教禅定,不会随便教,哪怕给社会上的人教,我都是先要讲课。讲课就是讲止恶修善,告诉你,好事要尽量做,坏事不要做,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坏事,一样一样告诉你。这样你没有受戒,也明白了戒。必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修禅定,所谓以戒生定。

你们今年暑期要上九峰寺去修禅定,你们法听了那么多,当然是可以了,但是对于外边来参加的,还是要照老规矩,先听法再修禅定。

今天就讲到这里。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