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章 中期 (续)
             毗舍佉痛失孙女 阿难: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舍卫国东园鹿母讲堂。那时,毗舍佉所钟爱的孙女不幸死亡,她在大白天里衣发尽湿地来见世尊。敬礼后,坐于一旁,世尊于是问道:“毗舍佉!你从何方来,何以大白天里衣发尽湿?” 
            “世尊!我所钟爱的孙女死了,所以我在大白天里衣发尽湿。” 
            “毗舍佉!你可愿有多如舍卫国之民的子孙?” 
            “世尊!我愿有多如舍卫国之民的子孙。” 
            “那么,毗舍佉!舍卫城中每日有多少人死亡?” 
            “世尊!舍卫城中每日死亡的人数,或为十,或为九,或为八,或为七,或为六,或为五,或为四,或为三,或为二,或为一。总之,舍卫城中从不曾有一日无人死亡。” 
            “那么,想一想,毗舍佉!你可有衣发不湿之日?” 
            “不!世尊!我不再愿有如此众多的子孙!” 
            “有一百个钟爱者,便有一百个苦,有九十个钟爱者,便有九十个苦。有八十个钟爱者,便有八十个……二十个……十个……五个……四个……三个……有二个钟爱者,便有二个苦。有一个钟爱者,便有一个苦。无钟爱者之人,则无苦。他们是无愁忧者、厌离者、无苦恼者,所以我说:  世间之愁忧悲伤,或各种形式之苦,  皆由彼之喜爱生,若无爱者即不生。  快乐且无愁忧者,彼等世间无爱者,  彼求无忧厌离者,于世间将无爱者。 注释者:我们所要讲的有关毗舍佉的故事到此结束。    比丘定时集会说法优婆离:那时,世尊住在王舍城灵鹫山。那时诸外道游方沙门例行于上半月之十四、十五日,八日集会说法,人们也到该处听法,他们对诸外道游方沙门渐生欢喜,从而生信。诸外道游方沙门以此而获得护持。  那时,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独处静默,内心思惟:“诸尊者何不也在这些日子集会?” 
              他于是来到世尊处,禀报自己的想法,又补充说:“世尊!诸尊者如能也在这些日子集会,实为益举。” 
              世尊为国王说法后,国王离身而去。之后,世尊以此因缘为大众开示,他告诉诸比丘:“诸比丘!我允许于上半月之十四,十五,八日集会。” 
              如此,诸比丘便如世尊所许在那些日子集会一处,却默然而坐。人们到集会处本为听法,不由地愤怒而低声抗议:“何以这些沙门释子,在这些日子集会,却默然而坐,犹如哑猪?莫非集会时不应说法?” 
              诸比丘听到这些,便到世尊处,将此事禀报世尊。世尊以此因缘为大众开示,他告诉诸比丘:“诸比丘!我允许于上半月之十四、十五、八日集会说法。”   佛陀为诸比丘制立学处(1) 叙述者:律藏中记载了最终导致制定波罗提木叉的一连串事件,这些记载文字冗长,下文仅是摘要。  
              注释者:须提那是毗舍离城迦兰陀村一位富商之子,他婚后无子,听到世尊在毗舍离一带说法,便请求出家,然而他被告知须征得父母的同意。由此引起了他与父母一场长时间的冲突,直到他绝食之后,他们才不再坚持。后来,在他出家以后,遇上了一场饥荒,他心想:“我何不让自己的家人提供我的所需?亲戚护持我的话还可修福,对其他比丘也有好处,而我将无匮乏之虞。”如此,他在毗舍离的亲戚给他丰富的供养。  一日,他自己到迦兰陀村托钵,行至他父亲的家门,但并未透露自己的身分,一位女仆认出了他,并通报他的父亲,其父便强邀他于次日回家用餐。隔天他回到家,其父母便使尽所有的手段,规劝其子还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