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教义
(续)
三、苦灭圣谛
注释者:下面是对第三圣谛的详尽定义。
阿难达:“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依眼与色而眼识生,三者和合而有触。以触为缘,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生。人由乐受之所触,能对它不欢喜、不赞说、不系着,他就不会随增贪随眠①。复次,若由苦受之所触,能对它不忧、不恼、不捶胸、不啼哭、不发狂,他就不会随增嗔恚随眠。复次,若由不苦不乐受之所触,如实知其生、灭、味、过患、舍离,他就不会随增无明随眠。若人能依乐受而舍断贪随眠,依苦受而舍离嗔恚随眠,依不苦不乐受而破除无明随眠,如此则能灭苦。”
“当舍断贪、嗔、痴时,人对自己无嗔害心,或对他人无嗔害心,或对两者无嗔害心。如此,涅槃是现见的、无时的、来见的、引导的、智者各自证知的。”
“当业出自于无贪、无嗔、无痴,当业出自于已将贪嗔痴灭除、舍断、根除,犹如截断的多罗树头,悉尽无余,未来无可能再生。”
“无色界比色界更为寂静,涅槃则比无色界更为寂静。”②
“在彼(外在之)处,无地、水、火、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无此世、他世;无月、日。我对此不言来、去、住、死、生;彼处无缘境处,无转生,无依护,即为苦之尽。”
“不动③义难解,真谛不易见,
欲知先破爱,欲见须断有。”
“有无生、无有、无作、无行。如若不然,则对于已生、已有、已作、已行者而言,将无此处所说之解脱。但因有无生、无有、无作、无行,故对于已生、已有、已作、已行者而言,有此处所说之解脱。”
“有二种涅槃界。何谓二种?有余依涅槃界与无余依涅槃界。何谓有余依涅槃界?阿拉汉为漏尽阿拉汉,他的梵行已立,所作皆办,离诸重负,得最上果,断存有的结缚,由正智而获究竟解脱。他的五根尚存,所以仍遭逢可意与不可意境,经验苦受与乐受。他的贪、嗔、痴已灭尽,此称为有余依涅槃界。何谓无余依涅槃阿拉汉比库为阿拉汉,他的梵行已立……由正智而获究竟解脱。因为他不享受感受,所以此生所感受的都将变得清凉,此称为无余依涅槃界。”
“贪、嗔、痴之坏灭,即谓之涅槃。”
世尊说到:“优波私婆!
犹如强风吹熄火,不能再称彼为火。
寂静之圣者亦然,从名身而得解脱,
一切名身皆灭没,不能再称彼名身。”
“彼灭是否成非有?或获常恒之不朽?
圣者可否明示我,此法尊师如实知。”
世尊说到:“优波私婆!
灭没者不可度量,彼亦无事可言说,
一切诸法破坏时,所有言说亦破坏。”
四、苦灭道谛
注释者:第四圣谛为八圣道,其中每一项都需要分别的定义。
(一)正见
阿难达:“如同黎明预示着日出,正见预示着对四圣谛的如实现观。”
注释者:正见有许多层面,让我们从“业的异熟”开始,──地探讨这些层面。它在某些形式下,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与其他的教义有所重合。
阿难达:“正见在先④ ,何以故?人了知邪见是邪见,正见是正见。何谓邪见?无布施、无供养、无牺牲⑤,无善、恶业行之异熟,无此世、无他世、无母、无父、无诸化生之众生,无善良、有德的沙门与婆罗门,能自证知、宣说此世与彼世,是谓邪见。”
“何谓正见?正见有二种:一者有漏正见,它能带来福德与存有的的异熟;二者圣人之无漏正见,它是出世间与道的一支。何谓有漏正见?有布施、有供养、有牺牲,有善、恶业行之异熟果,有此世、有他世、有母、有父、有诸化生之众生,有善良、有德的沙门与婆罗门,能自证知、宣说此世与彼世,此是有漏正见,能带来福德与存有的异熟。何谓圣人之无漏正见?任何成就圣心、无漏心、圣道、修习无漏正见者,其心中之慧、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此是圣人之无漏正见,是出世间与道的一支。”
原注:
② 应当注意,勿将“无色”误认为无为。前者指的是一类众生,而无为即非有为法(无为,因缘造作谓之“为”),后者是涅槃的同义词。无色是有为法。
④ 到目前为止关于前三个圣谛仅仅列出其解析式的细节,这里则述及应如何观察它们。
⑤ 意指这些行为不具道德作用。
译注:
① 随眠是指眠伏状态的烦恼种子。
③ “不动”是对涅槃的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