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定
注释者:现在我们探讨第八项,即最后一项——正定。
阿难:“何谓正定?彼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远离而生喜乐,达初禅而住。”
“犹如熟练之浴室助浴者或其学徒,堆积浴粉于铜盆,徐徐洒水,反复揉捏直至水从里到外浸透浴粉球中,但又不令其溶于水。同样地,比丘因远离所生之喜与乐浸入、充溢、遍满、散布全身,无有遗处。
“平静其心,令离寻、伺,有净信与心一境性,无寻、无伺,由定而生喜与乐,达第二禅而住。
“正如由涌泉所成之湖,无水从东、西、南、北四方注入,亦无水从天偶而降灌,则源泉涌出的清凉之水,将浸入,充溢、遍满、散布整个湖泊,一无遗处。同样地,比丘因定所生之喜与乐浸入、充溢、遍满、散布全身,无有遗处。
“离喜而住于舍、正念、正知,以身感受乐。诸圣者言:‘以舍而正念于乐住’,达第三禅而住。
“正如一个池塘,内有青、白与红莲花,其中有花生于水下,长于水下,不出水面,茁壮于水中,池水浸入、充溢、遍满、散布此莲,从顶至根,无有遗处。同样地,比丘离喜之乐受浸入、充溢、遍满、散布全身,无有遗处。
“舍断苦与乐,灭除先前的喜与忧,不苦不乐,因舍而得清净正念,达第四禅而住。
“犹如有人,从头至足,被覆白净之衣而坐,其白净衣掩覆全身,无有遗处。同样地,比丘以如是纯净之心,遍满其身而坐,以纯净之心,遍满全身,无有遗处。
“圣人的正定其因与其助道法为何?由另外的七道支,可资助其心一境性。正见为先:了知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与邪命等是邪;又知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与正命等是正。这两类的每一支,前者为有漏,而于存有中得异熟;后者为出世间,是出世之道支。行者应精进舍断邪见与其他四邪道支,并修得正见与其他四正道支,此是行者之正精进。行者以正念舍断邪道,并步上正道:此是行者之正念。”(浓缩)
注释者:这后面的三项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合起来构成八圣道中“定”的部分。八圣道,外加正智与正解脱,合称为“十正法”①,也是入流者所证的“不坏信”。在离开定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应当谈到四“无色定”。这些定超出正定的内容,只是第四禅的净化。
阿难:“完全超越一切色想,消灭有对想,不生种种分别想,(觉知)‘虚空无边’,比丘成就并住于空无边处。
“复次,完全超越一切空无边处,(觉知)‘识无边’,比丘成就并住于识无边处。
“复次,完全超越一切识无边处,(觉知)‘无所有处’,他成就并住于无所有处。
“复次,完全超越一切无所有处,他成就并住于非想非非想处。
“在圣者之律中,这四种禅定不称为削减②,在圣者之律中,它们称为现法乐住。在圣者之律中,四种无色界定亦不称为削减,在圣者之律中,它们称为寂静住。
“(修持以上八种成就的)比丘可谓令恶魔作盲,以根绝恶魔之眼,不至为恶魔所见。”
注释者:以上八法(以及四梵住,见第十章)并非佛陀特有的教义。修持这些法,若不具正见的话,只能引导人生天,而无法得证涅槃。佛陀特有的教义是四圣谛,第九定——灭受想定,只有在最高两个果位时才能体证。因此它是诸佛及其弟子所特有的。
阿难:“完全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比丘成就并住于灭受想定,彼依智慧照见而令漏灭尽。此比丘可谓令恶魔作盲,以根绝恶魔之眼,不至为恶魔所见。更有甚者,他已远离世间一切执著。”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诸比丘!若人跋涉,达一劫之久,其遗骨若积存不毁,可有毗富罗山之高?
“假使有人将单孔牛轭抛入海中,东风将它吹去西方,西风将它吹去东方,北风将它吹去南方,南风将它吹去北方。又若有一盲龟每一百年浮到水面一次。诸比丘!汝等对此作何思惟,盲龟最终能将头从牛轭之孔钻出来吗?”
“世尊!在一段漫长的时间后,它可能做到。”
“诸比丘!盲龟将头钻出牛轭之孔,应比愚痴者落入恶道后再得人身,更加快速。
“诸比丘!我今所善说之法,令明了、开显、开示,以说断分结。在我今所善说之法中,唯持信于我,唯亲近我者,当趣于天。”
“一位具悲心,出于慈悲而为其弟子谋求利益的老师,其所能行之事我皆已为汝等做到了。诸比丘!于树下、空闲处,禅修去,勿放逸,勿后悔。此即是我们③对你们的教示。”
译注:
①“十正法”又名“十无阿拉汉”,为得阿拉汉果之人所成就的十种无漏法。
②削减是指在修道上与烦恼相应的身、口、意三行之削减与去除。
③我们:依菩提比丘之注,以复数来自称乃为一种典雅的说话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