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人生八苦(8)
——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行苦

  ─────────────────────────────────

           傅味琴讲于湖北清凉山佛学苑 2004.6.12清晨

人生的步骤是环境促成的

提要: 
  ■ 人生的步骤是环境促成的
  ■ 人在传统的环境里,很容易使内心的种子发生作用
  ■ 在世俗生活里的觉悟始终没有离开世俗的范围
  ■ 带着烦恼的世俗知见,因不清净而流转生死
  ■ 为了种族的延续,本能地产生了男女的爱慕心
  ■ 当父母把爱转向孩子时,男女相爱的感情就逐渐衰退
  ■ 男女互相爱慕是一种需要,并非真实
  ■ 因为生活的需要,我们把现象认作真实
  ■ 由推动而流转,并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人生的步骤是环境促成的

从世俗的人生道路来看,有这么几个步骤,而这几个步骤从外界来看,是环境促成的。佛也是这么说的,众生无心,由境生心,这个境就是环境。

人在传统的环境里,很容易使内心的种子发生作用

我们来到人世间,一代一代的世俗生活已经成为一个传统,人在这样一个传统环境里,就很容易使内心的世俗种子发生作用。

在世俗生活里的觉悟始终没有离开世俗的范围

即使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觉悟,可是这个佛性,这个觉悟在世俗的蒙蔽和影响下,只是在世俗生活中产生了一些作用。例如我们在世俗生活中,也有明了这是善,这是恶,我们也知道怎么样去生存,乃至于世俗生活中发展了教育,这也是我们人类觉悟本性的体现,也就是佛性的一种表现,可是它始终没有离开世俗的范围。

带着烦恼的世俗知见,因不清净而流转生死

所以释迦佛来到娑婆世界成佛,目的就是要把众生的觉性引导进入佛之知见,而我们过去都是世俗上的人,从我们学到佛法开始,才慢慢地扫除我们佛性觉悟上的灰尘,也就是世俗知见,世俗知见是带着烦恼的、不清净的、流转生死的。

为了种族的延续,本能地产生了男女的爱慕心

从世俗的人生道路来看,一个家庭,从青春时期的谈朋友一直到成家,有孩子,这是三部曲。从外面来看,是外面环境所促动,而从人类的天性来看,是为了达到种族的延续,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过程,人类就要灭种了。所以人类为了要维持种族的延续,就在与生俱来的本能的作用下,产生了青春时期的爱慕心、男女心,结婚,生孩子。

当父母把爱转向孩子时,男女相爱的感情就逐渐衰退

一到孩子出生,延续种族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目的达到了,延续种族的动力就逐渐衰退了,这个时候父母的爱就转向孩子,而夫妻之间这种没有孩子之前,尤其是像恋爱时期的那种感情就逐渐消退。

男女互相爱慕是一种需要,并非真实

从这个过程来看,在年轻时候,世俗上的人异性相吸,互相爱慕,都认为这是一种真实的现状,实际上我们分析下来,这仅仅是一种需要。

比如肚子饿了要吃饭,我们看来这是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其实我们的本性、我们的觉悟、我们的佛性哪要吃饭?因为有了这个身体,要维持这个身体的运转,所以它产生一种本能,需要吃饭。假如身体本身的运转衰败了呢?那就起变化了,人在生病的时候就不大想吃饭。

因为生活的需要,我们把现象认作真实

所以从佛法的智慧来看,人世间一切的一切,我们以为是真实,实际上是一个现象,而不是真实的面貌。因为我们需要这些来维持我们的生活,从生活的角度来看,我们就认为这是真实。

由推动而流转,并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我们的生活维持着我们的生命。从我们生命的变化来看,六道轮转本身就不是一个真实面目,一切都是烦恼所推动,无始以来,从无明开始就出生了种种的动态。有生以后就有老病死,有生以后就有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死了以后还是流转,所以叫行苦。就是这个推动使我们流转,推动不是本质,推动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上一页      下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