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皮带束缚经(二)⑨
接着请聆听第五个回答:
回答五
“在此,学生,有男人或女人具有容易忿恨与恼怒的性格,即使只是稍微受到评论,他就忿怒、生气、怀有敌意、愤慨,显现出忿恨、瞋恚、不满。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长得丑陋。学生,这就是导致相貌丑陋之道,即具有容易忿恨与恼怒的性格,即使只是稍微受到评论,他就忿怒、生气、怀有敌意、愤慨,显现出忿恨、瞋恚、不满。”
在此我想讲述五丑的故事:她是波罗奈城一个穷人的女儿,她的手、脚、嘴巴、眼睛、鼻子都长得很丑陋,所以被称为“五丑”;然而她的触感却是殊妙迷人的。这些都是她过去世所累积的业所造成的。
在过去的某一生中,她是波罗奈城一个贫穷人的女儿。有一位辟支佛需要一团黏土来整理其住处,所以他进入波罗奈城托钵,以便取得黏土。那位辟支佛静静地站在她家门口。第一眼见到的时候,她很生气地看着那位辟支佛,心里责怪他为什么来要黏土;不过她还是将黏土给了那位辟支佛。她的善业被瞋恚所围绕。虽然那个善业使她投生为女人,但是由于她的瞋恚,所以她长得很丑陋,被称为五丑。她的触感很迷人是因为那时她供养辟支佛一团黏土,可用来整理他的住处。
然而,她过去世的善业透过迷人的触感而产生果报:有一天,她无意间碰触到波罗奈的国王巴卡。巴卡迷恋上她,就化装成一位绅士去拜访她家,然后娶了她。后来,巴卡想封她为王后,但是恐怕她丑陋的外表会成为众人嘲笑的话题。于是巴卡想出一个办法,使人民都能体验到五丑极为殊胜美妙的触感,然后顺理成章地封她为王后。后来其它王妃嫉妒她,而将她遗弃在一艘船上,任水漂走。另一个国王巴瓦里亚获得了她,而宣称她属于自己所有。巴卡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很生气,准备对巴瓦里亚宣战。不过后来他们和解了,决定从那个时候开始,五丑隔周地轮流住在他们的王宫。是故佛陀在《小业分别经》中如此说:
“就是业使得众生有高下之分。”
接着请聆听第六个回答:
回答六
“然而,学生,在此有男人或女人不具有忿恨与恼怒的性格,即使是受到许多评论,他也不忿怒、不生气、不怀敌意、不愤慨,不显现出忿恨、瞋恚、不满。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乐趣,乃至天界。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长得美丽。学生,这就是导致相貌美丽之道,即不具有忿恨与恼怒的性格,即使是受到许多评论,他也不忿怒、不生气、不怀敌意、不愤慨,不显现出忿恨、瞋恚、不满。”
在此我想讲述须菩提尊者的故事:在胜莲花佛的时代,他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名叫难陀。后来他出家为隐士,成为四万四千名隐士的领袖。他们住在一座大森林里修行止禅,成就八定与五神通。
有一天,佛陀与十万位阿罗汉以神通飞到他们的住处。那些隐士非常高兴,所以就在几分钟内以神通力采集各种花,做成花座。佛陀与诸阿罗汉就坐在那些花座上进入灭尽定(在所预定的一段时间内,名法与心生色法都暂时不生起的一种定境)七天。在那七天里,难陀都一直站在佛陀的后面,撑着一支华盖以遮护佛陀。各位,请看他在累积善业时毅力多么坚强!他在七天当中都不移动、不躺卧、不吃、不上厕所。他的心非常专注,因为那时他已经精通八定与五神通。他以专注的心站在佛陀后面,撑着花朵制成的伞盖遮护佛陀连续七天。你可以想象他累积了多少善业:即使只在一弹指之间,就已经有数百万个善的意门心路过程生灭;七天以来,难陀的心路过程中产生的善业是不计其数的,这些是欲界的善业。在每个心路过程里七个速行心的中间五个是比较强而有力的,它们有潜在力,能够在下一世之后的未来世长期地产生欲界的殊胜果报。至于他的下一世,则由禅那的业(广大业)产生果报,使他投生于梵天界,因为他的禅那业是重业。
当佛陀与诸阿罗汉从灭尽定出定时,正是供养他们的最佳时机。那些隐士从森林里采得水果与花,供养佛陀与僧团。佛陀交代一位慈心禅那及接受供养第一的比丘开示佛法,以表达感谢、随喜、回向与祝福。
开示完后,除了难陀之外,其它的隐士全部都证得阿罗汉果。难陀则由于倾心于那位比丘庄严的威仪,所以没有证得任何圣道、圣果。当他知道开示的那位比丘获得那两项第一所需具备的特质时,难陀发愿将来自己也能得到同样的成就。
当时难陀的戒行清净,犹如明亮的宝珠,而且伴随着八定与五神通;在供养前、供养时与供养后他都对佛法僧三宝有净信心;他深信业有大果报,因为他能以天眼通清楚地了知业果的作用;接受布施者是世间无上的福田,而且他在最佳的时机布施给他们;因此他的愿望肯定会由于布施者与接受者双方的清净而圆满达成。他发愿之后,就得到胜莲花佛的授记:他将在乔达摩佛的时代成为慈心禅那与接受供养第一的比丘。
虽然他并没有改变隐士的身份,但是他经常去见佛闻法。他依照佛陀的教导而修行止禅与观禅,尤其注重于慈心禅那,并且以慈心禅那为基础进而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的阶段。(摘自《转正法轮》帕奥禅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