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舍一众生,这是文殊菩萨的大悲心;
不执著一个众生,这是文殊菩萨的智慧
提要:
■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度众生要对机,不能一刀切
■ 菩萨站在众生的立场上去研究各人不同的病,这是菩萨的悲心
■ 菩萨知道病会好,也知道如何使病好,这就是菩萨的智慧
■ 不舍一众生,这是文殊菩萨的大悲心;不执著一个众生,这是文殊菩萨的智慧
■ 佛有来去,这是从佛三十二相太子身的形象说的
■ 法身没有来去,所以叫“若来若去”,好像有来,好像有去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度众生要对机,不能一刀切
医生要站在病人立场上说话的,度众生要站在众生的立场上来说话,所以叫对机呀。度众生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众生的处方都不同的,哪有一刀切的?哪有一味药能治百病的?哪有一个法门能度所有众生的?有这些思想的人简直是笑话了,不像如来的弟子,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接受如来的教导,都在乱搞,结果害了众生,误人子弟。医道里有句话,庸医杀人,非但不能把病治好,而且害了病人。
菩萨站在众生的立场上去研究各人不同的病,
这是菩萨的悲心
医生既然站在病人的立场上,去研究各人不同的病,这是菩萨的悲心。众生生的病哪有一模一样的?就是肺病还有好几百种了,程度还有轻重了,用药也得分轻重啊。
菩萨知道病会好,也知道如何使病好,
这就是菩萨的智慧
可是菩萨的智慧呢?知道病都是暂时性的,通过某种治疗方式就会好的啦。病人在没生病之前,他本来就是好人,这些菩萨全知道,这是菩萨的智慧。菩萨的智慧能够知道:这个病人的病会好的,他也知道,怎么能使这个病好。
菩萨知道这个病会好的,也就是病体性是空的。可是不能因为病会好的,而不给他看,让他自己好。病人即使自己会好,病人也许要痛苦个五年、十年,菩萨大悲心啊,不应该这样。众生什么时候有病,就得什么时候给他看好。
不舍一众生,这是文殊菩萨的大悲心;
不执著一个众生,这是文殊菩萨的智慧
所以这个两句呢,“如如大悲离时界生灭”,是讲文殊菩萨的大悲心。“于中幻化众生影色现”,是讲文殊菩萨的智慧。“如如大悲离时界生灭”,讲文殊菩萨不舍一众生,这是大悲心;“于中幻化众生影色现”,这是讲文殊菩萨的智慧,虽然度众生,他洞穿一切,众生都如影如幻,所以他不执着一个众生。一个众生也不舍,悲心圆满;一个众生也不执着,智慧圆满,我们学文殊菩萨就要学他的智慧、悲心。
佛有来去,
这是从佛三十二相太子身的形象说的
“若来若去性相实非有”,我们看见文殊菩萨的相,十六岁童子相。那么既然是十六岁童子相,有两只脚,当然有来去;如果没有来去,生了两只脚干嘛呀?既然有两只手,当然要拿东西了,不拿东西,生两只手干嘛呀?所以从形象上来看,有来去。释迦佛成佛了,连佛都有来去,这是说他的形象,他的三十二相的太子身游化诸国嘛,从这个城市走到那个城市,不是有来去吗?讲法的时候嘴巴要动作。
法身没有来去,所以叫“若来若去”,
好像有来,好像有去
前面讲“不来不去”,这儿讲“有来有去”,所以这儿为了要讲清楚,加一个字“若”。“若来若去”,若就是好像,好像来了,好像去了,实际上没有来去。你看到菩萨来了去了,这是他的形象有来去,他的法身没有来去,法身是真的,形象是假的。所以要用一个“若”,不是真的有来,好像有来;不是真的走了,好像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