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皈依三宝)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三次念)
(皈依愿)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三次念)
(皈依戒)
皈依佛竟 宁舍生命 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竟 宁舍生命 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竟 宁舍生命 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因为诸法性空,没有固定实体,所以法无定法
提要:
·因为诸法性空,没有固定实体,所以法无定法
·末法时期众生,佛法听得越来越少,烦恼越来越重,当然觉悟更差了
·“众生”不过是一个名称罢了
·从佛性来看,众生不是众生,因为佛性圆满,跟佛一样;从烦恼来看,
佛无烦恼,众生仍有烦恼,故仍是众生
·菩萨的感情是对一切众生,是觉悟的感情,所以叫“觉有情”
因为诸法性空,没有固定实体,所以法无定法
今天我们继续讲法无定法。我们讲“诸法性空”的时候,为什么要提到“法无定法”呢?因为诸法性空,一切法都能变,所以法无定法。为什么能变?因为它是性空,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既然一切法都会变,那么当然也没有固定的法。所以如来说法都是对机说法,众生什么根机,如来就说什么法,都不相同,当然原则是一样的,这就是说法的善巧。我们讲法无定法,也就显示了诸法性空。
末法时期众生,佛法听得越来越少,
烦恼越来越重,当然觉悟更差了
昨天我们讲到《金刚经》里有这么几句话,“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须菩提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那个时候,他就跟佛说了,“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否?”因为《金刚经》里都是讲的般若智慧,很难使人理解,理解不了,当然也难以悟到如来的真实义,也就不容易对法生起信心。所以须菩提就问了,“后世的众生,听到这个法,对般若法能生信心吗?”
尤其是现在,跟佛说这个法的时候已经过了两千五百多年了,现在已经进入末法时期,众生贪于种种的欲望,追求名和利,心都往外飘出去了,佛法听得越来越少,烦恼越来越重,当然觉悟更差了。
“众生”不过是一个名称罢了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佛就说:“须菩提啊,这些众生并不是众生,你说他不是众生吧也不对。”“何以故?”为什么呢?“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实在地说,他们不是众生,今天称他们众生,不过是一个名称罢了。
从佛性来看,众生不是众生,因为佛性圆满,跟佛一样;
从烦恼来看,佛无烦恼,众生仍有烦恼,故仍是众生
“彼非众生”,从佛性来看,我们都不是众生,因为我们每个众生佛性圆满。佛性,跟佛没有差别,一模一样,这是从佛性来说。你说不是众生吧,又不对,为什么呢?从众生烦恼来看,佛没有烦恼,我们有烦恼,所以我们也不能说不是众生,从烦恼来说,仍然是众生。所以我们今天既不是众生,但是你说不是众生也不对,我们今天烦恼都一塌糊涂,佛哪有这么多烦恼?所以佛法是辩证法,也可以说,这两句就是法无定法,说不定的,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从佛性的角度看,众生佛性圆满,不是众生;从烦恼的角度看,仍然是众生,因为他们现在还在烦恼中。
菩萨的感情是对一切众生,
是觉悟的感情,所以叫“觉有情”
菩萨也是有情,叫“觉有情”,我们有感情,修到后来仍然有感情。你修成菩萨了,如果菩萨对众生没有感情,怎么会起大悲心,怎么会对众生救苦救难,怎么会度众生?可是菩萨的感情是对一切众生的,他是为众生的利益而产生种种的感情,也就是说他是个觉悟的人,所以叫觉有情。我们呢?迷于感情,不觉、迷得不得了,特别是迷于人与人之间的世俗感情。尤其容易使人迷的,就是男女感情。男女感情最容易使人受迷惑了,结过婚的人都说了一句话,“我上当了”,意思就是受骗了。怎么会受骗呢?因为当时迷掉了,所以叫有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