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也就在虚云和尚提出些提案的前后,即20世纪50年代之初,新中国成立不久,人民政府就开展了一场取缔反动会道门也即虚云和尚所提及的迷信外道的群众运动。由此可以看到虚云和尚虽然是一个百余岁的出家人,但他对于世俗社会的观察有着很为深入的敏感性与尖锐性。诚如虚云和尚所指出的,当时迷信外道大多都是假借佛教为依托附会,典型的有大乘教、白莲教等。其中大乘教又称大乘正宗、罗祖教,“就是针对佛教有大乘、小乘两大派和繁多的宗派,而以挂‘大乘正宗’的横匾骗取了当地宗教事务部门的相信。”正是这样,就连当地宗教事务部门都被蒙骗而误信,可见当时汰除迷信外道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虚云和尚正是以明察秋毫的锐利目光看穿了迷信外道的本质,因而告诫全国佛教四众弟子要严守戒律清规,按照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及历代祖师的遗训,真正做到僧像僧、寺像寺,以严守毗尼的佛教徒形象出现在社会上,这样就能有助于人民群众区分佛教与迷信外道,也才能使佛教得到维护和发展。要做到这一点,虚云和尚对全国佛门四众弟子尤其是出家二众提出具体要求与希望,那就是必须出家住寺,服装划一、恪守戒律清规。在虚云和尚看来,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僧尼,也方能与假借佛字招牌的迷信外道相区别。从历史发展情况来看,虚云和尚的这些看法是很有见地的,也正是他为维护佛教的正信所做出贡献之一。
其次,虚云和尚的这些提案对于当时佛教的维护与光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如果说严格要求僧众的资格是为了树立佛教徒的正面形象,以正视听,而有助于汰除迷信外道。
那么严守戒律清规,则是增进广大信众对佛教信仰的必要措施。在虚云和尚看来,僧尼能严守戒律清规,那么那些妄图假借佛字做招牌的迷信外道就无空子可钻。自然两者就能泾渭分明,玉石自显了。与些同时,虚云和尚对于佛教的维护与光大还有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即要进一步阐发教义和各宗精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扩大佛教的影响,推进佛教传播的深入,以彰明佛教的本来面目。非但仅此一方面,虚云和尚还十分忧虑当时各宗精义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造成“难说真传”。虚云和尚论认为我们若不抓紧时间加以整理、阐发,那就有失传的危险。在提案的陈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虚云和尚对此迫切感与忧患意识。
从另一方面看,虚云和尚对于各宗祖庭兴复的看法也有其独到之处,即强调首先要认真培养僧伽的后继人才。因为只有有了能够真正掌握、了解各宗精义的僧伽,各宗祖庭的兴复才能够具体实施。就此意义而言,我们可以看到虚云和尚是以僧伽人才的培养和造就,为各宗祖庭的兴复乃至维护和光大佛教的关键之所在。以此为前提,虚云和尚所指出的兴复各宗祖庭的具体要求也是很为明确,即“并非要讲究建筑外表和积聚财产,亦不在多招徒众”,而只要求能“足庇风雨,给衣食、法器、经典可以供用”就行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虚云和尚这样的主张是现实的与可行的,对于佛教的维护和光大有着十分可贵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就在今天的条件来说,仍有其现实意义。
其三,从这三则提案中,我们可以看到虚云和尚作为近现代禅宗泰斗,对于禅宗理论和修持都有着很深的造诣与超众的建树,这在当时和今天都是得到僧俗两界肯定的。然而,虚云和尚更以其宽广的胸怀,着眼于中国佛教的全体,希望各宗祖庭得到兴复,“不相混亦不相攻”。而且以维护和光大佛教为出发点,使诸宗并兴,法脉繁衍。虚云和尚希望的是各宗祖庭兴复之后,“共归一源,自增广大,推之各地。”虚云和尚的宽广胸襟的另一表现,则是他作为一个汉传佛教的僧徒,不仅希望汉传佛教各宗兴复,而且对藏传和南传上座部也寄予同样的希望,惟愿中国佛教的发展是汉传、藏传和南传上座部并收兼蓄,又分路弘扬。在虚云和尚看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佛教的百花齐放,而不仅仅是汉传佛教禅宗的一花五叶七枝。到了中国佛教出现百花齐放之时,佛教的大一统也即将随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