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和尚认为“一须臾”时间虽短,但是佛法修持看若能掌握静坐的真谛,并认真实践之,就可以达到“若人以清静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种,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功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不仅是这样,佛法修持是身心双修之法门,虚云和尚强调静坐时,待真正入静后,“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六根门头,犹如乌龟息六样的,任甚么境界也扰你不动。”纵然用金银等七种宝物造塔,所造数量就是多到恒河沙粒那样多,也是比不上这样“静坐一须臾之功德也。”
与此同时,虚云和尚进一步强调静坐对于佛法修持者来说,不仅有“胜造恒沙七宝塔”,甚至可以在功夫得力时于须臾之间成佛的功德,而且对于佛法修持者的身体来说也有很长补益。“静坐如法,可使四大匀调,促进健康。”虚云和尚所强调的“四大匀调”其中“四大是佛教术语:指地、水、火、风等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即如《俱舍论》所说“一切有形有质之物,无非四大之所造。”佛教理论认为,人身亦由四大构成。《五王经》有云“人由四大和合而成。”然而,构成人身的四大必须调和,否则的话四大失调,人即得病。《五王经》称“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据现代有关疾病调查资料表明,人体致病因素中,最常见也是最多见的是“心态失衡”、“情绪致病”。现已查明,人类的许多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月经不调及某些皮肤病、癌症等,它们的发病、病程和治疗都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正是这样,从生活实际与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中都可以看到,人若经常受愤怒、恐惧、悲伤、情欲所干扰,心烦气燥,则必致气血失调,久而百病丛生。例如“怒伤肝,其气击”,常见眩晕头痛,心烦呕逆;血随气逆时,还会出现吐血衄血,视力、听力急剧下降,以致失明、耳聋。甚至出现《内经》所说的,“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非仅怒伤肝,喜、思等情绪过分,对人身体也不利。《内经》指出“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而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等。”然而,我们若静坐如法就能有助于对治这些心态失衡、情绪致病。具体说来,静坐如法,就能使人的身心由不安而趋于平静,血脉畅通,如俗话所说“息灭心头火,除热得清凉。”若在炎炎盛夏之中,静坐之时心态安祥平静,“心静自然凉”,就是很为常见的事例。所以,虚云和尚强调的“静坐如法,可使四大匀调,促进健康”是很有道理的,是与医学理论及社会实际情况都是相吻合的,对于每一位佛法修持者来说应该都是很有帮助的。
静坐固然是佛法修持的一种常用又且具有实效的方式,也是参禅与念佛修持的基础,然而要真正做到如虚云和尚所要求的“静坐如法”,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也确非易事。对此,虚云和尚是了解的,而且注意到为之提醒一些应该重视的事项。其中关键的一条,即“静坐宜取乎自然。身体有病,宜适当调养,不必勉强支持。”虚云和尚还特别告诫学人要注意“修行用功,不拘于行住坐卧也”,即应恪守前已述及的“处处是道场”的原则。
另一方面,虚云和尚则以其慈悲之心,语重心长地告诫学人要学会静坐,如法而坐,则能有利益的。虚云和尚强调诚如先贤所告诫“百年三万六千日,不放身心静片时”。要知道“你我无量劫来,流浪生死者,只为不肯放下身心清净修学而感受轮回,不得解脱”。正因为这样,虚云和尚反复告诫众人“要放下身心,来静坐片时,希望漆桶脱落,共证无生法忍。”由此可知,在虚云和尚看来静坐既是参禅与念佛修持的必须具备基本功之一,又是能直接得到利益的修持法门。所以,对每一位佛法修持者来说,使自己能“静坐如法"则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