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度之后,尤其是受具足戒后,虚云和尚则奉戒终生,毫不懈怠,不但自己严格奉持,而且在百余年弘法生涯中讲经说法之时,无不教人奉戒、守戒。在此之中,虚云和尚特别强调“守戒是崇信佛法、学习佛法的根本。”
1952年冬,在上海主法“佛教界祝愿世界和平大法会”期间,虚云和尚严肃指出“现在的佛法比较盛行的是净土与禅宗,但一般僧众都忽略戒律,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学,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特别注意的。”1955年江西云居山举办方便传戒时,虚云和尚则更加明确告诫众人,“佛法之要,在于三无漏学。三学之中,以戒为本。良以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若能持戒清净则定慧可自圆成。”此中所说的三无漏学,即指戒、定、慧三学。据《本事经》卷六所称,凡夫之身有烦恼与垢染故称为有漏,而圣者之身则无烦恼,为清净之体,所以是无漏,故称圣者之三学为三无漏学。在对学人进行奉戒守戒的正面教育的同时,虚云和尚又根据自己百余年弘法历程所见所闻,反复强调佛法兴亡皆由佛子,对于那些“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逛白衣”的犯戒比丘加以痛斥,多次一针见血地指出,“佛门兴衰,由于有戒无戒。犯戒比丘,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这正如宋代宗颐禅师在诗中所说“天生三武祸吾宗,释子回家塔寺空。应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检守真风。”应当说,虚云和尚的这一总结是很有见地的,直到今天对于佛教界坚定信仰,端正道风,加强教制建设都有着很高的借鉴作用。
也正是由于虚云和尚将戒律奉为佛法的根本要义,所以在自己严奉戒律的同时,对学人也反复教导“学佛不论修何法门,总以持戒为本。”“修学者必须依佛戒。”虚云和尚对学人的守戒教育,不仅有正面的析理与劝导,也注重从反面举例为证以示警戒,强调“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所以,虚云和尚一再告诫学人作为佛弟子要视奉戒高于一切,因为从实际情况来看,往往是受戒容易守戒难。所以虚云和尚认为“如能于千百人中得一二持戒之人,正法即可久住,佛种即可不灭。”正因为这样,虚云和尚对于学人的守戒护戒的教导说了不少,反复告诫他们“护戒如浮囊,不可破裂,否则丧身失命,被烦恼罗刹所吞矣。”虚云和尚的这番话语对于佛门弟子说来当是金言良律,应引以为戒的。
二、传戒要如法
在重视奉守戒律的同时,虚云和尚尤其注重戒律的传授。“前几十年我就说,佛法之败败于传戒不如法。”晚年在江西云居山为众人讲开示时,虚云和尚反复强调这一点。他认为如果传戒如法,僧尼又能严守戒律,那么“则佛教不至如今日之衰败。”对此,虚云和尚是有切肤之痛,晚年回忆自己当年慕名而投福建鼓山涌泉寺剃度出家,但受戒戒期只有8天,实际传戒只有四五天。非只此一处,虚云和尚回忆自己后来的几十年游学参访遍及全国,认为传戒较规范的只有天台山国清寺、江苏宝华山戒期53天,而其他地方有的寺院16天,也有3天,更甚者只有l天,称什么“一夜清”。虚云和尚强调对照律经,“才知道这样苟且传戒是不如法的。”这是虚云和尚痛感传戒不如法的一方面。
从另一方面来说,虚云和尚强调传授三坛大戒时,传戒和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等三师和七位尊证师傅中,“有一不清净者。戒就白传了。”然而,在现实所见所闻中,虚云和尚感到“近代传戒不问清净不清净,如法不如法”,那是导致佛教逐渐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虚云和尚认为近代中国佛教传戒所见的不清净、不如法的表现就是戒坛设立不慎重,“其他丛林小庙在传戒,乃至城隍土地、会馆社坛都传起戒来。”“更有招帖四布,煽诱蛊惑,买卖戒师,不尊坛处,……”所以,虚云和尚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样的传戒不如法是窃名网利,是把传戒弄成贸易市场,其结果把“本是清净佛地,翻为地狱深坑”,到最后结果是十分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