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学琐谈(147)
“请我到内院去住?”
“是的,大家同学都欢迎你,老法师也答应啦!”
“到内院去住,当然是我所希望的,不过……”
“不过什么?你放不下这一间幽静的香灯寮?”
“不是放不下这一间香灯寮,是说你们都是研究许多年的法师了!我到那儿怎么跟随得上?”
“嗯,我们都是老同学啦,还说客气话干啥?我老实告诉你吧!内院烧饭的常证法师身体不好,想到塔寮坑回龙寺去养病;大家同学的意思(也许是他老兄自己的意思)请你先到内院一面烧烧饭,一面也可以听老法师讲课,将来找到烧饭的人,你就不必辛苦啦。也就是说,你就可以和同学们一样常住在内院研究啦,你看怎以样?”
我向他笑笑说:”你兜了这么一个大圈子,原来是叫我去内院当饭头的?”
他也笑笑说:”怎么敢叫老同学去当饭头?不过,我觉得这也是去内院住的一个好机会!”
“你是说,如果没有这个机会的话,我就永远没有到内院住的希望了?”
“话不能这样子说,你就不希望跟老同学住在一起吗?”
“可惜你出了家!不然,你可以做一个好的外交官哩!”
“好啦!好啦!不要戴高帽子啦,你就赶快决定一下吧!”
“让我考虑考虑好吗?”
“说去就去,还有什么好考虑的?”
“不考虑,我也不能现在就跟你跑!”
“我不是现在就叫你跟我跑,你决定了,我回去有个交代,你就是再过十天去,也没有关系。”
我考虑的结果,终于辞去了灵泉寺的香灯之职,到汐止弥勒内院当了饭头。
(摘自《参学琐谈》释真华著)
禅师死后复生,其中到底有何玄机?①
佛经中说,人死之时,四大分离,如生龟脱壳,痛苦不已。一般人面对死亡时,大多是各种不淡定。那禅师们面对死亡时,又是如何的呢?
在讲述禅师们故事之前,请允许我先介绍一下背景:
我们知道禅宗的祖师们传法时都有付法偈,表示传法与嘱托。到了唐代,各种诗偈各种流行,简直是张口就来,连街边的婆子都是出口成诗的。可见当时诗偈的流行程度,堪比现在的微信、微博。
到了宋代,禅林之中有个不成文的习俗,那就是禅师圆寂之前,都会留下偈子,一是表示嘱托,二是对自己一生修证的总结。
开始时是好事,禅师们留偈为后学指点了修学的路子。后来就变成了一种风气,弄得禅师们如果临终之前没有留下偈子,都不好意思圆寂了。因为徒弟们会相当没有面子,在禅林里抬不起头来。
我们要讲的三个故事中,前面两个故事就发生在这种背景下。
故事之一:
主人公:宋代灵岩山的大本禅师
大本禅师八十岁时,在灵岩山中即将圆寂。临去之前,门下弟子对他说:“师尊,您的门生弟子满天下,临去之时,怎能不遗下偈子供大众留念呢?”
大本禅师看着弟子们许久,然后叹了口气后说:“痴儿!我平时尚且懒得作偈语,今天又何必特地而写呢?平时我也是要坐便坐,要卧便卧,又何必临去之前还要做作,特地坐着而去呢?”
他顿了一顿,然后说:“也罢,取纸笔来!”
弟子们以为他想要留下偈子,于是赶紧取来纸笔。
禅师拿过笔来,笔走龙蛇,留下了五个字。
弟子们围上前一看,只见白纸上留着五个字:“后事付守荣。”这是说,禅师离开之后,以后领众的责任就交给守荣禅师了。
大家看完后,知道禅师主意已定,不再留下偈子,不由得失望不已。
禅师见弟子们如此,叹了口气,抛下笔,右胁而卧,就像睡着了一般。
过了许久,弟子们见禅师没有声息,上前轻轻摇了摇禅师,发现他已经圆寂了。
(宗立法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