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修行人之路】(19)

修行人应离欲,走清净出离道,走菩提大道

修行

我们皈依佛、皈依法了,就要观想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既然是无常的,你才能看得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的困难、我的苦恼,一下子就过去了。中国的儒教思想有一部分跟佛学很接近,他们劝人的时候就这样劝说:“花开花谢,时去时来,福方慰眼,祸已成胎。”眼看着又升官,又发财,一切都顺利,其实你的祸根就在这时候种下了;祸一来了,全部没有了。

我们看过去历上,考上状元,一帆风顺,一直当到宰相,官当到顶品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下子,或者得罪同僚,或者得罪皇帝,下头这么一攻击他,上头这么一发怒,倾家荡产,你什么都没有,当下就光。所以,得也别高兴;失了,也不要悲哀。“得何足慕,失何足哀”,得没什么好羡慕的,失了也用不着悲哀。“得失在彼,敬凭天裁”,这个“天裁”,就是我们佛教所说的,你所做的业,业因如何,业果一定如何,因果不爽,自然该受的,你就受了。你这样来分析,这样来认识,一切事物无常,像幻化一样的,没有一个坚固性,你就不贪恋了。

(摘自《修行》梦参老和尚开示录)

◇◇◇◇◇◇◇◇◇◇◇◇◇◇◇◇◇◇◇◇◇◇◇◇◇◇◇◇◇◇◇◇◇◇◇◇◇◇◇◇◇

降伏嗔念 ①

舍利弗尊者说有五种方法可以灭除升起了的嗔念。哪五种呢?

“就以一个言语洁净,行为却不洁净的人为例子吧!假设有个穿着以破布制成的袈裟的僧人,看见路上有块破布,便用左脚踩压着,用右脚摊开,观看它有利用价值,然后继续上路。同样的,对一个言语洁净,行为却不洁净的人,我们不必理会他的行为;相反的,应注重他洁净的地方。”

“对于一个言语不洁净,行为却洁净的人,我们又如何灭除嗔念呢?假设有一个被炽热的天气折磨得疲倦厌烦、喉干口渴的人来到一个长满青苔、水藻的池塘。他投身入池,拨开苔藻,再用双手掬水来喝,全身备觉爽快,然后继续上路。同样的,对一个言语不洁净,行为却洁净的人,我们不必理会他的言话;相反的,应注重他洁净的地方。”(摘自《佛陀法语》达弥卡法师著)

◇◇◇◇◇◇◇◇◇◇◇◇◇◇◇◇◇◇◇◇◇◇◇◇◇◇◇◇◇◇◇◇◇◇◇◇◇◇◇◇◇

南行散记 ⒆

                ※ 理海

分院在泰国护法期间,还得到了在曼谷的佛教徒,尤其是林钟龙等华侨的大力资助,也是此番圆满护法的重要保证。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心。赴泰之前,各级领导不仅在生活上特别关心我们,一再提醒大家,带足生活用具,备用常用药物,准备适合口味的小菜;还特意为我们举行了行前外事教育,特别强调参加护法的人员一定要严于律己,遵守外事纪律,自觉服从安排,认真负责,不怕吃苦,并立下了军令状。总之,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我们这次护法任务才能取得圆满成功。

(摘自《佛学通讯》2003年10月)

◇◇◇◇◇◇◇◇◇◇◇◇◇◇◇◇◇◇◇◇◇◇◇◇◇◇◇◇◇◇◇◇◇◇◇◇◇◇◇◇◇
参学琐谈

既然不走了,反正无所事事,也显得无聊;索性向寺内借了一把雨伞,走出山门,独自踯躅在林间的曲径上,静观着湖山烟雨。

此时,湖光山色的本来面目,虽是尽被密云细雨笼罩着了,但是,有时在密云细雨中极目而视,它们若隐若现的姿态,仍然依稀可见。

当微风掠过松柏枝头,把晶莹的水珠,一串串吹落在我脚边的石板上,发出清脆又奇特的声音时,我即感觉到自己好像经行在“七宝行树”之间,有一种“不可以言宣”的滋味,洋溢于身心!

古人说:“秋雨如挽歌!”可是,此时所听所见的秋雨,不但一点也没有像“挽歌”那样悲怆的气氛,相反地,更有助于“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一般的快乐呢!这是古今的秋雨有所不同吗?抑是古人与今人的感官有异?我想了很久也没有得到结论。

回到寺里我同那位青年比丘谈到这个问题,此时我们处得已很熟了,所以他即毫不保留地说出他的看法,他说:“这只是人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秋雨的本身是不会给人悲伤或快乐的。”(摘自《参学琐谈》释真华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