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以戒为师】(37)           
 

如何修学戒律 ③

二、发心是根本

发心,是持戒的根本。

任何一种戒律,都有相应的发心基础。如声闻戒,是依出离心而建立。惟有以出离心持戒,才会导向解脱。否则的话,无论持五戒、八戒,还是沙弥戒、比丘戒,只是人天善法而已,无法成为解脱之因。

菩萨戒,则是依菩提心而建立。这就必须发菩提心或受菩提心戒,在此过程中强化菩提心的愿望。当我们真正把菩提心变成自己的愿望,把“我要利益一切众生”当做自己的使命,再来受持菩萨戒,才会具有力量。所以,菩萨戒必须以菩提心为前提,方能导向无上菩提。不然,即使受菩萨戒,行菩萨行,同样会流于人天善法,与无上菩提了不相干。反过来说,如果有出离心,有菩提心,即使持的是五戒,也将成为解脱之因,成为无上菩提之因。

所以,首先要把出离心、菩提心的根本建立起来,依此持戒,而不只是单纯地按照戒条行持。(摘自《济群法师网站》)

 
戒 品 ②

毁戒必受责,及损失名誉;护戒必有誉,永为人敬赞。

注:此处所说破戒,非受戒后破戒,乃至无戒之人。无戒之人,必受人责骂,亦无名誉。但有戒及守护戒行之人,则必有名誉,必永远为人人之所恭敬赞叹。

(摘自《佛陀语录》黄仁堪译

 

戒德问答 ①

阿姜李

1.什么是持戒的利益?什么是不持戒的过患?

答:持戒者此生可识得的利益如下:他们不受世人猜疑,鄙视;他们进入圣人与常人的集会时有自信。他们死后,至少可以得到人界的重生。因此,有德者不愿自己的戒德受玷污。

另一解答是:持戒者在全世界受人爱戴。何以如此?因为世上无人愿受欺压,哪怕一丁点也不愿。不必说善士,即便盗贼也责怪无原则者,比如他们团伙抢劫:盗团成员们必然因行事之苦而相互找错。但出于无明、愚蠢、缺判断力,他们还去做。

另一解答是:持戒者所行之事有益于这个世界与下个世界。多数人忽视了戒德的这个侧面。我们视错误为正常,以为持戒妨碍进步,持戒者老套、落后时代,或者认为持戒不可能谋生。这一切观点并无实际根据。戒律究竟如何妨碍进步?仔细考虑这一点:世界的本质是,无一人愿意受苦;即便畜生也不欲见痛。因此戒德之本意,非是破坏世界,而是保护它、助它进步。佛陀制定戒律,非仅仅依照自己的见解,而是顺应了全世界人的方式与见解。

 
破戒之罪 ⑾

二五、破戒的人,披上法衣,也像以热铜板或铁板缠在身上一样。倘若捧着受人布施的铁钵,也似拿着烊铜器具一样。如果在吃东西,无疑像吞食热烘烘的铁块,喝了热烘烘的烊铜。如果接受世人的供养与供给,那么,他们像被关在地狱的一群鬼卒一样。如果他们进入精舍,无异走进大地狱。如果坐在教团比丘的位置,无异坐在热烘烘的铁座上。(摘自《大智度论的故事》龙树菩萨原著 鸠摩罗什 刘欣如译

 
五戒与现代心理健康 ⑤

(三)五戒与心理健康标准

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杀人,小至杀死鸡鸭、蟑螂、蚊蚁等,都是杀生。此外,浪费时间,也是杀生,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杀生。与此戒律相对应,佛教要求佛弟子不得食肉。《涅槃经》说:“食肉者断大慈种。”“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戒杀生,主要是培养我们的慈悲心,培养我们对于生命的敬畏意识。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不但不杀,还要心存仁爱,以宽容之心待人接物,减少暴戾之气。(摘自《佛教导航网》)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