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以戒为师】(45)           
 

如何修学戒律 ⑾

而依正见建立的观照力量,也是持戒的有力保障。当我们以佛法正见观照世间,观照财富、地位、名闻利养时,就会透彻其虚妄本质,从而保有超然的心态。尤其是具备空性慧之后,所有念头都无法构成干扰,即道共戒。当心安住于空性时,五欲六尘只是漂浮的影像而已,是没有力量产生干扰的。反之,如果没有真正看破,对轮回及五欲六尘还有期待贪执之心,心便会随串习左右,那样的话,持戒自然也就格外艰难。

摘自《济群法师网站》)

※※※※※※※※※※※※※※※※※※※※※※※※※※※※※※※※※※※※

戒德问答 ⑨

阿姜李

欲使意、语、行维持正态,须有念住。换言之,一切行动之中,必须连续审视自己的业──坐、站、行、卧──了知自己不曾作恶。不能连续反观自业者,如不着衣服:处处冒渎他人。甚至有故事说,某人如此心不在焉,把妻子的上衣与下裙穿上出门,这说明不能反观自业者,将会发生什么。

不检点自己的言语者,好比无盖的饭锅。水煮开时溢出,会把火熄灭。不能时常把握自己思想的人──譬如那不住臆想赚钱致富以至与现实脱节者──必然给自己造成伤害。有些人想得过多,以至于吃不下、睡不着,神经受伤、心理不平衡,皆因思考无根基、无自制。

因此,缺念住者伤害自己,因为他们也正是那些不守戒者。

第二问讨论完毕。

※※※※※※※※※※※※※※※※※※※※※※※※※※※※※※※※※※※※
制戒因缘 ⑤

须提那归家以后,全家所有的人都加倍的奉承,须提那已经离家很久,他意外的感到家庭的温暖,家人的亲切,终于他又给家庭的恩爱束缚起来。

他和佛陀不一样,他不能和佛陀相比,佛陀是有修行的解脱的超人,佛陀是远离荣辱的观念,佛陀的心是不会为声色的外境诱惑。当初佛陀回宫的时候,父王的慈爱,耶输陀罗的美貌温柔,佛陀丝毫没有放在心上。现在须提那给家人的奉承,不知不觉的生起荣耀的心来,他经过了一段长久时间的禁欲生活,他终于禁不住妻子那温柔多情的诱惑。

他的妻子柔媚的坐在须提那身旁细声娇语的说道:“贤夫!你的出家学道,并不是甚么不好的事,但是,你应该想到你我还没有孩子,将来谁来继承宗嗣呢?而且父母见到我们没有为他们添一孙儿,心中怎不烦闷不安呢?自从你离家以后,我孤衾独宿,想到你我当初的恩爱,往往从初更流着泪坐到天明。有时,夜阑人静,明月照进窗来,想到你出家过那寂寞枯燥的生活,我不能陪伴在你的身旁,侍候你的一切,我就感到我没有能善尽妻子的责任。人间的快乐,是没有再超过夫妻的恩爱,你如果能一方面出家学道,一方面再享受夫妻间的恩爱之乐,那多么的好呢?为了我们家族的宗嗣,为了我们需要一个孩子继承财产权,你当然懂得你心爱的妻子的苦心。”(摘自《佛教天地网》)

※※※※※※※※※※※※※※※※※※※※※※※※※※※※※※※※※※※※
五戒与现代心理健康 ⒀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佛就是无上大医王啊!要实现心灵宁静,身心健康,就要遵从诸佛、菩萨、祖师的教导,还要靠自己去实行。对于心理疾病,预防为先,戒律就具有防非止恶的功能,能调伏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使之舍染取净,没有持戒的基础,就得不到真实的利益。作为佛弟子的基本行为规范,正是着眼于现实人生的道德培育和心灵重塑。五戒是良医,受持五戒,帮助我们克服贪、瞋、痴的烦恼习气,要求我们制止不善的行为。如果多一个人学佛,多一个人受持五戒,世界就会多一份安宁,多一份和谐,多一份美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守好五戒,能消除我们心灵上的负担,能够使我们拥有一颗独立的心,能够使我们减少无谓的妄念,能够使我们干枯的心灵得到和风细雨般的滋润,能够使我们真正地实现心理健康。我们学佛,就是要通过三无漏学──戒、定、慧,提升生命,开显本具的佛性,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摘自《佛教导航网》)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