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的名称及作用 ⒃
此外,佛陀还要求弟子们经常改变住处,云游四方,这也是从修道角度而言。长居一处,往往会发展出许多人际关系,并对此地产生眷恋。久而久之,甚至把出家生活当成是过日子,进而产生种种需求。
人的需求从哪里来?这些需求有没有必然性?其实,这些都是不一定的。在我们感觉中,似乎必须依赖什么才能过日子,但这种感觉只是我们自己建立的,并非生活所必需。现代人拥有的很多物质,如电灯、电视、电话、电脑等,古人都没有,但他们照样在过日子,照样可以吟诗作画,逍遥自在。但今天的人如果没有这些,就会觉得处处不便,甚至坐立不安。这种烦恼来自哪里?其实并不在电灯、电话的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建立并习惯了某种需要。一旦需要得不到满足,痛苦就随之而来。
人所以会建立这么多需要,就是因为不了解自己,不知道什么才是生命的真正所需,于是在妄心驱使下不断攀缘。当外在诱惑和攀缘心相应时,就会形成需要。如果继续重复这一需要,就会逐渐形成依赖,并由此建立执著,进而产生贪、嗔、我执及一系列妄想。
需求越多,依赖就越多,不满足也会越多。当我们有一种需求时,只会有一种不满足;有两种需求时,就会有两种不满足;有一百种需求时,则可能有一百种不满足。同样的收入,有一种需求的人觉得绰绰有余,但有一百种需求的人却觉得缺少很多。生命本来是自足的,没有任何需求时,当下所呈现的,就是满足而非不满足的状态。所有的不满足,都来自我们建立的需求之上。
所以,佛陀特别为弟子们制定生活规范,并形成法律性条文。通过这种简单的生活,帮助我们简化内心,将心安住于道业,安住于正法。
(摘自《认识戒律》济群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