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圆满生命的实现 (103)
              ──布施波罗蜜
陈柏达著

《华严经》的第二十一卷勉励我们:每当我们吃饭时,要想一想:“有八万户虫住在我们身体里面,如果我身体充实快乐了,它们也得到充实快乐;如果我的身体饥饿受苦,它们也忍受饥苦。我现在接受这种饮食,希望使众生也都能得到充实和饱满;我为了惠施众生,才吃下这顿饭菜,所以不可以贪图美味!”又想:“从前我一直贪爱自己的身体,为了使身体充足和饱满、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接受饮食,现在我改变观念,以饮食来惠施众生,希望我永远不再贪著自己的身体!”(参阅《大宝积经》第一百一十四卷〈阿兰若品〉)

《大宝积经》的第一一七卷告诉我们:“布施的时候,不可想我会获得福报,因而企求天人和帝王的宝座。不要因为布施有福德,就想拥有权位和富贵,也不羡慕美好的色、声、香、味以及细滑的触感。布施不可希求财富、珍宝、眷属、侍者或随从,也不可贪恋生死轮回和世俗的享受,甚至也不追求小乘的圣果,只有专心一志地向往和回向无上的佛道。”

《大智度论》的第八十一卷说:“菩萨所有布施的功德都与一切众生共同回向圆满的佛智。由于他体悟了空性的智慧,所以能无所不施,而且跟所有的众生分享福德。”

《大般若经》的第五百七十九卷记载:“菩萨宁愿以无善无恶的心去布施或者干脆不布施,而终不以回向小乘的心去布施。因为菩萨畏惧小乘的境界。小乘的人布施时将福德回向涅槃和阿罗汉果,菩萨布施却回向圆满的佛智。譬如有两个人都行布施,其中某甲一心专求王位,他布施时发愿做一位伟大的国王,统领大众,推行仁政。他后来果然如愿以偿,当上皇帝了。而某乙布施时只求当大臣,他希望将来辅佐国王,替国王办事和推行政令。由于这种愿望,他始终不能当国王。这两个人虽然都布施,可是随着愿望的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也有优劣的分别。菩萨和小乘的人布施也是如此,菩萨时时以圆满的佛智为目标,本着大悲的心去行布施,并且把所修行的福德,回向一切众生早日成就无上的智慧,所以能得到佛的一切种智。而小乘的人布施时,只求自己解脱,而不追求无上的智慧。菩萨和小乘的人虽然都行布施,可是随着心量和愿力的大小,所证的果位也自然就有胜劣的不同。菩萨成就布施的结果得到了佛的一切种智,而小乘的人却只得到了阿罗汉果。”

下面我们就引用几个经上的故事来说明发愿与回向的重要:

《阿阇世王经》的上卷记载:过去无数劫以前,有一位完美的圣人出世,他的名号叫做一切度佛。当一切度佛率领着弟子入城乞食时,有三位童子正穿着各种不同的服饰在玩戏。他们看见佛陀庄严的相貌和光明,就想拿东西供养佛陀。其中两位童子说:“我们没有香花,要用什么供养呢?”另一位童子就把帽子上面的白珠解下,拿在手中,告诉那两位童子说:“可以供佛了!”那两位童子也模仿他,解下帽子上的白珠供养佛陀。最先解下白珠的那位童子就问另两位童子说:“你们布施白珠供佛是要求什么呢?”其中一位童子回答:“我希望像佛右边那位尊者一样!”另一位童子回答:“我愿像佛那位有神足通的比丘!”他们两位童子共同问那位童子,那位童子回答:“我想要像佛一样!”他们三位童子一齐来到佛前,各以所持的白珠散在佛上面。发小乘心的那两位童子的白珠,掉落在佛的肩上,发心追求无上智慧的那位童子的白珠,却停留在佛陀的头顶,化成许多宝珠交织而成的宝帐。

释迦牟尼佛告诉弟子说:“从前中间那位发大心的童子就是我。左边那位童子就是舍利弗,右边那位童子就是目莲。因为你们过去畏惧生死只发小乘心,而没发救度众生的菩萨心,所以现在的成就仅限于小乘的圣者!”

《杂譬喻经》记载:从前有一个人用三文钱布施,发了三个愿望:第一、愿将来做国王。第二、愿了解众生的语言。第三、愿智力高超。他死后,神识投生在一个平民家,后来因为面貌端正、聪明、而且懂得鸟语,而成为王位的继承人。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