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寓言的哲理】(4)
 
 [佛经故事]     

阿育王王子的惨死

从古至今,在印度被认为最贤能的国王,就是阿育王,他有一位王子,名叫拘那罗,长得非常俊秀,眉目如画,面如满月,因此,很多女孩子,都喜欢亲近他。这时候,住在王宫里面有一位年青的王妃,名叫低舍罗稀多,她对王子一见钟情,常常找机会亲近王子。

  有一天,王妃低舍罗稀多,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就如痴如呆地将自己的心事,全部告诉了拘那罗王子,并且希望王子能够接受她的爱。可是素来信奉佛法的拘那罗王子,他知道她是父王的妃子,跟母亲是一样的。虽然她的年纪还轻,但识事懂理的王子,绝不会做出颠倒伦理的事来。所以,当美丽的王妃对他表示爱意的时候,王子根本无动于心。他不但没有接受她的爱情,更好言地劝告她,不该有这样想法。然而痴情的王妃,得不到愿望,也就恼羞成怒,生起怨恨心,不顾一切,指使恶人,将拘那罗王子的双眼挖掉了,并且给杀死了。

  当大家知道了这消息的时候,都觉得奇怪。生性善良的王子,为人又是那么亲切友爱,为什么会得到这样不幸的果报?因此,大家都来请教一位有神通的比丘尊者,尊者回答道:

  “很久以前,在波罗奈国的地方,有一个猎师,他专门打猎为生。有一年的冬天,他又到山中去打猎,在这儿,他发现在一个窟洞里,住有很多的花鹿,因此,他每天必在洞口猎取一只花鹿带回家。先挖掉鹿的眼晴,然后杀死。这样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这一批可怜的花鹿,统统被打尽了。

  “由于以上这种杀生的因缘,他生生世世都受挖眼珠,又被杀死的果报。今日的拘那罗王子,就是当初的猎师。”

  尊者说到这里,大家又疑惑地问道:

  “既然是这么可恶的猎师,为什么又能生于贵人家中做王子呢?请尊者慈悲,为我们解说。”

  “这并不奇怪。那是因为他在另外一次的机缘中做了一件大好事。当迦罗迦孙佛灭度以后,有个国家的国王,为了敬奉三宝,所以请人雕刻如来的尊像;并且建造一所宝塔供养着,可是到后来,有一位不信奉三宝的昏君,却毁坏了庄严的佛像。这时国内有一位雕刻匠,对于国王的无道,非常悲愍,因此,发了大愿,又将庄严的佛像修好。

  “这个雕刻匠,就是拘那罗王子的前生,由于他修佛像的功德,所以今世得生于王家,可是杀缘未尽,仍然要受果报。”

  尊者的法语,增进大家对因果的信心,知道有如是因,才会感受如是果,这就是自作自受,谁也替代不了的道理。

                         (摘自《佛教故事选集》第八辑)

 [伊索寓言]      

绵羊、山羊和小猪

在一个畜栏里,绵羊、山羊和小猪被关在了一起。有一天,主人捉住了小猪,小猪拼命地挣扎,并且大声地嚎叫,吵得绵羊和山羊很不耐烦。于是它们俩议论:“主人经常捉我们,我们从不叫,小猪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猪听了一边挣扎一边回答:“这根本是两码事,他抓你们只是为了剪羊毛,挤羊奶,可是抓住我,却是想要我的命啊!”

人生智慧:
事不关己,自然无关痛痒,而当事人才会有切身的体会感受,甘苦自知。即使是类似的经历,对于处于不同立场,不同情况的人来说,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例如一次创伤,对于老人儿童来说,很可能是致命的,而对于青年人,也许很快就能康复,无关大碍。所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待别人的不幸,要多一分关心和理解同情,而不是冷漠或者幸灾乐祸。

佛子觉悟:
当年释迦佛演说大乘佛法劝发菩提心时,当时就有五百阿罗汉发不起菩提心而退出,认为自己生死已了,再为度众生而生死流转为多此一举。

  如今末法时期的佛弟子,“事不关己,自然无关痛痒”的事就更多了,认为只要死后能生他方佛土就一了百了,认为为现世众生发菩提心深入经藏,导引众生离苦得乐,断除烦恼了脱生死这种人实在是糊涂可怜。结果既不愿“下济三涂苦”,亦不愿“上报四重恩”。世人尚认为“对待别人的不幸,要多一分关心和理解同情而不是冷漠”,何况发大乘心的佛弟子,对现世的烦恼痛苦的众生,怎能事不关己,漠不关心呢?更怎能现世不行菩萨道,不以法药济众生而偏要等到死后过十二大劫再去茫茫六道中寻找苦难的亲人呢?当亲人苦难的时候,自己轻易地离去,岂不与“幸灾乐祸”的心情甚为相似?

上一页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