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禅宗】(4)           
 又名一心禅、非次第禅、祖师禅
 

一心禅颂 

“第一义悉檀”,悉言普,檀言施。佛说法普施众生,有四悉檀:(一)世界悉檀。如说修行,则获世间善利;(二)对治悉檀。随众生心行差别而说;(三)为人悉檀。随众生根器差别而说;(四)第一义悉檀。惟佛与佛乃能知之。

“惟论见佛性”,仅就见谛果位而言,不涉前后。
                (摘自《能海上师全集》第二辑“定道资粮颂讲录”)

人老了,心中的佛不会老

  有位老菩萨忧心忡忡的问心道师父:“我年轻的时候常常在寺庙帮忙做事,现在年纪大、做不动了,寺庙不要我了,怎么办?”师父安慰他:“心,就是我们最大的庙,你到寺庙去,为的就是让内心的这座庙更稳固、更安定,其实也就是让心中的佛安定。你现在虽然老了,但是心中的佛不会老啊!所以,不要让心中的佛有挂碍、起烦恼,才能清清净净;不要常常想自己老,内心的佛就不会变老;不要想不好的事情、坏的事情,心中的佛就不会变坏。” (摘自《禅菩提》 释心道著)

禅宗是一种人生哲学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佛教的缘起论指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所以,宇宙间的一切都是互相交替和融合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说到禅宗的人生哲学,还必须提到圆悟禅师的两句话:

有时灰头土面即在万仞峰头,
  有时万仞峰头即是灰头土面。

按照世俗的看法,出世与不出世是根本对立的,前者超脱尘世,高踞万仞峰头;后者回到红尘,普度众生。但禅宗以为,禅者证见“佛性”后,还要发大慈悲心,回到污浊的尘世中普度一切众生;唯有在污浊的世间普惠众生,才能真正弘扬佛法。(摘自《顿悟人生》 陈文新著)

  *一日一禅*

 四、日常以心平气和为贵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当风雨肆虐大地时,鸟雀会啾啾地悲鸣,一旦风雨停歇,阳光重新普照,万物又会在和风的轻拂下,显露出一片生机,可见自然界不可缺少祥和之气;对人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比什么都可贵!

在本节中,描述小鸟、草木也有感情,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时悲时喜,这是一种移情的作用,使禽鸟、草木与自身合为一体,来设想它们可能有的反映。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草木受到如风、雨水的滋润,开始抽枝发芽;冒冻的泉水也融解,而一滴滴地流了下来,他眼见自然界生气蓬勃,喜悦之外还夹杂着一丝感伤,慨叹自己行年已暮,来日无多矣!

在杜甫的“春望”一诗中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句。

杜甫感怀时局,思念离散的家人,由于他心怀悲戚,放眼所见,只觉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悲鸣,这种移情的作用,在伦理上是很重要的!因为,人类生活在这世界上,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这分情爱!

就人类而言,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愉快地生活。所谓“喜神”,就是形容一个人充满喜悦的神情,“喜神”并非仅指笑容可掬,而是指拥有愉悦的心灵以后,会不知不觉地表露于外!(摘自《一日一禅》 洪应明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