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中国禅宗】(40)            
 又名一心禅、非次第禅、祖师禅
 

入禅之门

净慧法师讲于上海玉佛寺

第二讲 达摩禅法 ⑨

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如果说从三受的角度来看,“报冤行”重点指的是如何对待苦的感受。

“随缘行”的重点是指如何对待乐受。好事面临了你怎么办?你会不会很高兴?达摩祖师是怎样教我们的呢?教我们不要为喜风所动。高兴的事,也是因缘所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何喜之有?好事来了,你也要保持一种非常平静的心态,不要有一点好事就忘乎所以,趾高气昂,目空一切,那样做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对于我们做人做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摘自《入禅之门》净慧法师)

 

慧能语录

  29、汝善塑性,不善佛性

【原文】(先天元年)七月六日,命弟子往新州国恩寺建报恩塔,仍令倍工。又有蜀僧名方辩,来谒曰:“善捏塑。”祖正色曰:“试塑看。”方辩不领旨,乃塑祖真,可高七尺,曲尽其妙。祖观之曰:“汝善塑性,不善佛性。”酬以衣物,辩礼谢而去。(据《五灯会元》卷一)

【译文】唐先天元年(712)七月六日,六祖慧能派弟子往家乡新州国恩寺为自己建筑报恩塔,并令加速施工。有一个名叫方辩的四川僧来谒见说:“我善于捏塑人像。”六祖认真地说:“塑塑看。”方辩不领会其中禅旨,就捏塑出六祖的人像,约高七尺,惟妙惟肖。六祖看了塑像,说:“你善解塑性,而不善解佛性。”于是赠送衣物作为报酬,方辩礼谢而去。

【提示】

这是六祖逝世前一年发生的故事,大师佛性慈悲,誓愿救度众生,“试塑看”实在是伸向蜀僧使之脱离苦海的跳板,而蜀僧懵懂木然,不接禅机,却辛苦而又得意地去团弄泥巴,终使百载难逢之机,失之交臂。

【注释】

①真──人像。

(摘自《中国禅宗语录大观》袁宾编著)

 

达摩以前的中国禅学 (26)

(九)佛驮跋陀罗弘传出世禅法 ⑤

五部既举,则深浅殊风,遂有支流之别。既有其别,至于罽宾,转到富若蜜罗。富若蜜罗亦尽诸漏,具足六通。后至弟子富若罗,亦得应真。此二人于罽宾中为第一教首。富若蜜罗去世以来五十余年,弟子去世二十余年,昙摩多罗菩萨与佛陀斯那俱共,谘得高胜,宣行法本。佛陀斯那化行罽宾,为第三训首。有于彼来者,亲从其受法教诲,见其涅槃时遗教言,我所化人众数甚多,入道之徒具有七百。富若蜜罗所训为教师者十五六人,于今于西域中炽盛教化,受学者众。昙摩罗从天竺来,以是法要传与婆陀罗;婆陀罗(传)与佛陀斯那。佛陀斯那愍此旃丹无真习可师,故传此法本流至东州。亦欲使了其真伪,余无乱辙,成无虚构。”

佛陀斯那是佛驮跋陀罗之师,其传承如次:富若蜜罗(不若蜜多罗)—富若罗—昙摩多罗—婆陀罗—佛陀斯那—佛驮跋陀罗。序文将不若蜜多罗作富若蜜罗,其实为同一梵字的意译,不言可知。如《传法正宗记》卷五评曰:“《出三藏记集》所谓不若多罗,而此曰般若多罗;又谓弗若蜜多,而此曰不如蜜多,何其异耶?曰:此但梵音小转。”

(摘自《禅宗大意》正果著)

 

禅是一种自在 (28)

心道师父说:“本来就没有什么不能解脱的事情,为什么要解脱?这是因为世间的想法及挂碍的事情太多,我们才想要得到解脱。那如何解脱?就是从世间中解脱,从人事中解脱,唯有这样才是真解脱。如果整天只是不停地想:‘我要解脱!我要解脱!’这叫妄想,不是解脱。舍,才能解脱;放下,才能解脱。人都是在不得已时,才会放下,如果还不到不得已的地步,就不会想放下。譬如手上拿着火把,还不烫的时候可以忍,还会拿在手上玩,一直到热得受不了了,才会放掉。所以,什么是舍?还没有烧到手指头以前要赶紧放手,要是把手烧烂了就来不及。什么是放下?就是不要因为一件事情,而影响了好几十件事情的快乐,一件事情不快乐,就执著放不下,剩下的每样都不会快乐。”

摘自《禅菩提》 释心道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