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禅宗】(44)            
 又名一心禅、非次第禅、祖师禅
 

入禅之门

净慧法师讲于上海玉佛寺

第二讲 达摩禅法 ⒀

第三句口诀叫“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这是菩提达摩对弘法的人、传道的人提出的一个要求。什么要求呢?就像十大愿王里所说的要“恒顺众生”。怎样才算顺物呢?就是要“防护讥嫌”。做任何事情,不要让众生有怀疑,不要做有损我们形象的事情。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令众生“未信者令信,已信者令增长”。我们做出一件事情来,千万不要产生没有信的人不会信、已经信了的人不信了这样的负效应。唉,你这个和尚、你这个佛教,不就是这么回事嘛!如果是那样,那我们起了相反的作用,就有了讥嫌了。由于讥嫌所致,我们弘法的目的就达不到,教化的目标就不能落实。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对我们现在的佛教界,或者说对于我们的僧团,非常具有针对性,要“防护讥嫌”。我记得弘一大师有两句话──在座的比丘尼师父们和女居士请不要介意,因为这都是彼此的──叫“远离女众,慎护讥嫌”。我觉得我们女众也要记住这句话,女众也要“远离男众”,我们也要“慎护讥嫌”。这样,我们佛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否则的话就是一种恶性循环。恶性循环就引起社会的讥嫌,佛教的形象就没有了。佛教形象没有了,未信者不信,已信者退失信心。所以这句话我们很有必要反复地咀嚼领会祖师的苦口婆心。这口诀,我们要记住。(摘自《入禅之门》净慧法师)

 

善慧语录

32.法地若动,一切不安

【原文】梁武帝请讲《金刚经》,士才升座,以尺挥按一下,便下座,帝愕然,圣师曰:“陛下还会么?”帝曰:“不会。”圣师曰:“大士讲经竟。”又一日讲经次,帝至,大众皆起,唯士端坐不动。近臣报曰:“圣驾在此,何不起?”士曰:“法地若动,一切不安。”大士一日披衲、顶冠、趿履朝见。帝问:“是僧邪?”士以手指冠。帝曰:“是道邪?”士以手指趿履。帝曰:“是俗邪?”士以手指衲衣。(据《五灯会元》卷二)

【译文】梁武帝请善慧大士讲说《金刚经》,大士才升法座,将挥尺拍了一下,就走下法座。武帝惊愕不止,供奉僧问:“陛下可领会吗?”武帝答:“不领会。”供奉僧说:“大士讲经完毕。”又有一天,大士讲经的时候,武帝驾到,大众都站立迎接,只有大士端坐不动。武帝的侍臣对他说:“圣驾在此,为何不起立?”大士回答:“法地如果起动,一切都会不安。”大士有一天穿着百衲衣,戴着道冠、拖着鞋子上朝。武帝问:“是僧人吗:”大士指指道冠。武帝问:“是道士吗?”大士指指拖着的鞋。武帝又问:“那么是俗民吗?”大士指指百衲衣。

【注释】 ①衲──僧人服装。 ②冠──这里指道士戴的道冠。

(摘自《中国禅宗语录大观》袁宾编著)

 

达摩以前的中国禅学 (30)

(十一)僧肇对禅门之影响 ①

僧肇,京兆人。“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志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尝读老子《道德经》,乃叹曰:美则美矣,然期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后见旧《维摩经》,欢喜顶受,披寻玩味,乃言:始知所归矣。因此出家。学善方等,兼通三藏,及在冠年,而名振关辅……。后罗什至姑臧,肇自远从之,什嗟赏无极。及什适长安,肇亦随入。及姚兴命肇与僧睿等,入逍遥园助详定经论。肇以去圣久远,文义舛杂,先旧所解,时有乖谬。及见什谘禀,所悟更多。 (摘自《禅宗大意》正果著)

 

禅是一种自在 (32)

禅是善的生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什么是贪?不是自己的,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越想越爱,想尽办法、不管如何就是要得到。什么是瞋?凡是不合自己意思、阻碍自己的,就大发脾气:恨他、怨他、骂他、打他。什么是痴?不明白是非,不知道善恶,不相信因果,颠颠倒倒,胡思乱想。什么是慢?自以为了不起,瞧不起别人。看到别人好,心里就不服气,贪、瞋、痴、慢、疑,成为心中的毒蛇猛兽。(摘自《禅菩提》 释心道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