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正精进(续)
十结
为了断舍不善的习气,我们需要认出它们。浅显地说,我们希望断除的东西,是一切阻碍自己感受快乐的心念。若想要去除花园的杂草,必须要能分辨杂草与花卉,在此的情况也是如此。起初,发现内心花园充满杂草,我们辨认与移除诸如贪与嗔等不善法,代之以诸如慈与悲等有益的善法。
若停下来想一想,可能会发现自己心中的杂草名单。你会明白,当正感到暴怒、嫉妒、欲贪或复仇心重时,你无法同时感到快乐。无论它们外观如何,在这些不善法底下,它们的根本都是相同的──贪、嗔与痴。
你可将随愚痴而来的贪爱,视为一切内心杂草的根本。贪爱展现为十个深沉有力的精神纠结──“十结”,它们是扭曲的知见,就如河道影响水流般影响思想,这些“结”令思想直接流入痛苦。此生悲惨的童年或其他不好的经历,不会造成这些结,它们是过去多生多世累积而成的,是每一世与该世痛苦的因。结的出现阻碍觉悟,并确保来生,它也造成此生。
我们通常以哪些果位得断除哪些结,来区分这十结:
到达初果断除的结: - 有身见(相信有恒常的自我或灵魂存在)
- 对于佛法的疑
- 戒禁取见
到达第二与第三果断除的结:
到达第四果断除的结:
- 色界微细贪
- 无色界微细贪
- 慢,或自我身份的潜在认知
- 掉悔
- 无明
凡夫心中始终存在十结,至少是以潜在的方式存在。有时其中之一会冲到心的最前方,造成此人严重误解实相并受苦。每个刹那心至少都含有微细的贪结与无明结,但其他结有时会加入它们。
当智慧一点一滴增长时,我们削弱这些结,最后在证果时断除它们。每次突破之后,就达到更高一层的觉悟阶段。当断除前三结时,达到初果。当削弱次两结时,达到第二果,残余的少量贪与嗔,比起已断除者要微细许多。当断除残余的贪与嗔时,达到第三果。最后五结非常微细,彻底断除它们,便能达到最后的第四果。
有身见
第一结──相信有恒存的自我或灵魂,使人误以为五蕴存在和自我或灵魂有某种关系。这个结可能展现为色、受、想、行、识,都是一体且等同灵魂的邪见,认为它们是“完全相同”的。除此之外,这个结可能造成一种信念──相信这五蕴拥有灵魂(或那个灵魂拥有这五蕴),我们可能认为,灵魂造成五蕴的聚合(或五蕴造成灵魂)。最后,它可能展现为一种信仰,即灵魂或自我是一回事,而色、受、想、行、识则是截然不同的另一回事,和灵魂无关。
这个结最常呈现的方式是,认为我们在前世中拥有一个灵魂,它递延到此世,现在拥有我们的五蕴,而它将在死后离开身体,进入另一个存在。本质上,这信仰是建立在灵魂是恒常与永远不变的观念上。
疑
第二结──疑,是专指对修习戒、定、慧,是否能导致安乐的佛陀之道的怀疑。在你偏离当下的如实觉知,以及不智地思考易引发不确定感的事物时,就会愈发积极怀疑。某些“不可知”以其刺激与强化凝结之力而闻名,诸如宇宙如何,以及何时存在之类的疑问。
一组引发疑惑的主题牵涉到过去与未来的问题:“我出生之前存在吗?我曾拥有怎样的过去世,它们像什么?死后有生命吗?我将拥有何种来世?”
现在也可能令我们充满疑惑:“我存在吗?我不存在吗?我好吗?我是谁?我如何达到现在的状态?” 另一组不时来自内心的相关思虑,也激起我们的凝结:“我有没有一个自我?我是通过自我或非自我之事物,来感知自我?或我是通过自我感知非自我呢?我的自我在思考与感觉,以及不时感受善行与恶行的果报,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难道自我不是恒常、稳定与不变的吗?” 这些问题与思虑,把我们带入怀疑、困惑的死胡同与密林中。浸淫此中,让我们无法对真正重要的事保持正念。这些问题永远无法得到满意的解答,且只会困扰我们。但除非我们达到初果,否则它们会一直盘旋在心中。佛陀建议人们,只要看着这些问题生起与消逝即可,别追逐或担心它们。此刻,努力试着去了解与思考由个人经验觉知之事,而非只是凭空推理。
相信佛陀的安乐之道,许多人都已由此达到觉悟。以佛教的术语来说,相信即自信──根据你目前所见而有的信心,以及根据所见可推测为真的信心。例如,你亲身体验过,每当充满负面心念时,就会感到痛苦。你回想,每次充满正面心念时,则感到快乐。当这些心念改变时,你看见它们的无常。这些是事实,你可以信赖它。这种信心让你坚持走在正道之上,终而证悟实相,不再存有任何疑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