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69-11) (总第533)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

傅味琴讲于太湖吉祥寺法雨山佛学苑 2009.2.28

心要不动,才能如实照见一切如影如幻

提要:

  • 镜中照见万物的形象,跟实物一模一样

  • 把一切事物看成像影子那样,才能够看得远、看得真、看得全面,明白一切如影如幻

  • 心要不动,才能如实照见一切如影如幻

  • 心一动,见到的事物都是颠倒相,非但看不清楚,还会产生错觉

  • 人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聚合而成的

镜中照见万物的形象,跟实物一模一样

再跟你们讲到里边去,你一照,这里的形象跟外面实物的形象一模一样,决不会有一点差。所以你们对于照不要怀疑,不要以为外面的境是靠得住的,照出来的是靠不住的。不对!全是一模一样,非但照能照得远,照得全面,而且跟外边实物一模一样。也有不一样的地方,什么地方不一样?一面镜子里你所看到的全是影子,譬如镜子里能够照出这只茶杯,镜子里的茶杯你拿得着吗?

把一切事物看成像影子那样,才能够看得远、看得真、看得全面,明白一切如影如幻

这个意思懂吗?你们想要看事物的全面、想要看事物的全过程,你用眼睛看是看不到的,必须要照。照出来的都是影子,也就是说你要把一切事物看成像影子那样,你才能够看得远、看得真、看得全面,明白一切都是如影如幻。

心要不动,才能如实照见一切如影如幻

你要达到这种境界、这种水平,那不是空口说白话,那要修出来的。要修到什么程度,你才能够一照就能够悟?悟什么?从照上悟到一切如影如幻。所以说照都是心里的功夫。那么要达到什么水平?你这面镜子可不能动摇啊,如果你镜子一动摇,那就照错了,就是错见了。譬如说照这个茶杯,镜子不动摇,能够照得很真实,如果镜子在发抖,你看不清楚的,至少会看得头昏眼花。

心一动,见到的事物都是颠倒相,非但看不清楚,还会产生错觉

所以你们从文字般若里边学到什么,才能够达到第二个阶段的能照?要达到心不动。心不动,你才能见到事物的真相,心一动,你见到的事物是颠倒相。男青年看到姑娘,如果心不动,就能看得清楚;心一动,就看不清楚。心不动的时候,你看这个姑娘,鼻子么有点歪的,牙齿么有点扒牙的,脸上还有雀斑,看得清清楚楚。你心一动,看不清楚了,看到了也糊涂了,跟你说明白也没用。告诉你:“你看看清楚,她鼻子有点歪的。”“是希腊型的。”告诉你:“这儿有个雀斑。”“美就美在这儿。”非但看不清楚,而且还掩盖真相,还讲出道理来。人世间就是这么回事,人间的道理无其数,你是真的看清楚了,还是包庇了、掩盖了?还是你错觉了?还是你发生了感情了?一发生感情,事情都会搞错。

人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聚合而成的

这儿是讲的“五蕴皆空”,五蕴是什么?五蕴就是人,也包括一切有情众生。人怎么来的?人是五蕴组织成的,“蕴”是聚合的意思。整个人就是细胞体,是无数无数的细胞聚集起来的。再说得详细一点:有肺啊、胃啊、神经系统、肌肉、皮肤、血液、骨头,解剖学讲得更加详细,都是聚合成的。

那么佛教讲得更加透彻,从总体上来讲,是五种东西聚合成,色、受、想、行、识五种东西聚合成一个人。色就是物质,我们身体就是物质,受,我们有感受,皮肤有感觉,心里有感受;想,有思想概念;行,可以解说是行动,我们有行动,不一定是手跟脚的行动,里边都在行动,吃下去的饭会消化,这是胃在行动,当然这里这个行是指心的行动。最后一个识。这五种就组织成我们的身体。简单来说,前面一个色是生理,后面受想行识是心理,人就是心跟身合成的。

首页 > 佛教故事 >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146)

梨耆弥七子之缘③

有一天,一群鹰衔着粳米穗从海岛归来,飞过王宫上空时失落了一些,人们在殿前捡取了奉献给国王。国王见谷米奇特,猜想可以作药,便令人们不要扔掉留着作种。国王将收集的谷粒分给大臣们,令各自植培。梨耆弥也分到一些,拿到家里令家人种植,七媳妇带领奴仆改造良田,整治出适宣稻谷生长的环境,终于稻谷茂盛茁壮,获得了丰收。而其他人种下后都没反应,一棵稻也长不出来。

这时,王夫人生了疾病,情势危急,国王召问医师,用什么治病最妙。一位医师说食海岛粳米即可痊愈。国王想起以前曾让大臣种海岛粳米,也不知现在是否收获。于是召集大臣们问道:“上回让你们种的稻熟了吗?现在急需用它治重病。”

大臣们各自诉说结果,有说不生有说被鼠吃了。梨耆弥回到家里问儿媳:“过去种的稻米收了没有?想用它给大王夫人治病呢。”

儿媳答:“家里有很多这样的稻米,如果作药用,不要说治一人,就是救济一国也够了。”

梨耆弥取了一些粳米送国王,王夫人食用后疾病去除,国王非常欢喜,大大赏赐了梨耆弥。

当时,特叉尸利与舍卫国不和,两国常有间隙。特叉尸利王想试探对方有没有贤智,派一使者到舍卫国送两匹雌马,这是一对母子,形状、毛色一模一样,能识别的可称得上大智者。国王和群臣观察后都不能区别。梨耆弥从宫中回家,儿媳问道:“有什么事吗?”

梨耆弥把刚才的事情说了一遍,儿媳说:“想知道这件事太容易了,有什么好忧虑的?只要将两匹马并头而立,取好草放在它们面前,做母亲的会把草推给子女辈,马驹则会拖过来吃。”

梨耆弥回到宫中,对国王告之这个方法,国王用草测试,果然区分出母与驹来,便对使者说:“这是母马,那是马驹。”使者说:“你看得很真切,没有一点差错。”国王大喜,加赏了梨耆弥爵位。

(摘自上海佛学书局《贤愚经》 姚育民译白)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