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禅定 > 定学开导

定学开导(68-9) (总第548)

────────────────────────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10.8.4

好吃好穿是个欲钩,把众生度进佛门,才能彻底解决他的苦

提要:

  • 把众生摄引进佛门来听法修行,才是真正的利行

  • 把世间上的做好事当成是佛门的利行,大乘就成了空架子

  • 不能把世间法的好事等同于菩萨法

  • 行菩萨法,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 即使吃饱穿暖了,没有智慧,众生照样有痛苦

  • 一个没有智慧、懒惰的人,只帮助他吃饱穿暖,能解决问题吗?

  • 好吃好穿是个欲钩,把众生度进佛门,才能彻底解决他的苦

  • 世俗的钩子是为了自己拿好处,佛门里的钩子是为了让众生来听法,进入佛的智慧

把众生摄引进佛门来听法修行,才是真正的利行

中国佛门每个宗派都是大乘宗派,都是行菩萨道,可是事实怎么样?事实是在佛门里边,长期受传统思想影响,根本没有讲原则,根本没有做到以佛法的智慧去利行。你给众生做了好事,把众生摄引进佛门来,让他们接受释迦佛的智慧,这才真正叫利行。他们根本不是这么回事。真正照释迦佛讲的法的原则去修行,真正摄引众生来听佛法修行的,我看是极少极少,而且一般都是混起来的,也就是说:他们把世间上人做的好事拿到佛门来,也照着这么做。

把世间上的做好事当成是佛门的利行,大乘就成了空架子

现在我懂得佛法,头脑清醒了,当然辨别清楚了,我有这样的感受:我在佛门里边六十年了,从我年轻时候进佛门开始,中国所谓的大乘佛教,其实是空架子,因为中国佛门讲的大乘没有原则的。当然了,他们也做了一些世间上人做的好事,也不过做到行善罢了,真正按照佛门的原则去行善,就很少了。

不能把世间法的好事等同于菩萨法

可以说,佛弟子能进佛门,他本来就有好心,他有一颗善良的心才会进佛门。进了佛门,又经过佛门的薰陶,那么心都是善良的,虽然不听佛法没有智慧,但还是善良的。这么多的年代以来,佛门里的弟子做了多少好事啦,那是数也数不清。不光是在佛门里边,从佛门里边回到家里,在家里边跟亲戚朋友做了多少好事啦?如果要计算计算,从钱的数量来说,可能多得数不清了吧?可是有几个受了感化进佛门啊?有几个在接受释迦佛的教导啊?过去做的好事,也叫好事,这些好事里边,也不知道有多少产生了恶劣的后果,这个先不说,至少你们只做到了世间法的好事,可没有做到菩萨法的好事啊。你这种好事,根本就谈不上在学菩萨行,菩萨行有原则的。讲经说法要根据经文讲,不根据经文讲,就是魔说。

行菩萨法,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有人听了会产生一个问题,“老师啊,照你这么说起来,我们要学四摄法的利行,是不是就只是跟周围的亲戚朋友、家里人、以及一切众生说佛法,是不是这样来理解呢?”这个问题佛早就说过: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首先,他们需要的你要帮助他,那么当然是善法喽。他们没吃饱的,你要好心给他们吃饱;受冻的,你要好心让他们别受冻了。

即使吃饱穿暖了,没有智慧,众生照样有痛苦

虽然你解决了他们的吃饱穿暖,可不是根本解决啊。一个吃饱穿暖的人,哪怕是个富豪,照样有他的痛苦啊。今天你给他吃饱穿暖,也许过了两个月,他又挨饿受冻了,因为他没有智慧啊。

一个没有智慧、懒惰的人,只帮助他吃饱穿暖,能解决问题吗?

不说多,有智慧的人会懒惰吗?没有智慧的人就喜欢懒惰。有智慧的人,比如一个佛弟子有智慧,他知道懒惰是浪费生命时光,做人多么不容易啊,人身难得,还能懒惰吗?没智慧的人他觉得懒惰舒服。那么像这样懒惰的人,你给他吃饱穿暖,能解决问题吗?除非你养他一辈子。

好吃好穿是个欲钩,把众生度进佛门,才能彻底解决他的苦

从前不是有句古话吗?送佛要送到西天。我们救济众生的苦难、我们度众生,要把他度到佛门来,才解决问题啊。所以“先以欲钩牵”,这些好吃好穿,都是欲,是一个钩子。

世俗的钩子是为了自己拿好处,佛门里的钩子是为了让众生来听法,进入佛的智慧

当然,世间上的人给你一点好处,也是钩子。所以从前清定上师讲经说法的时候说过一句话:“人家请你吃顿饭,你也要小心点,他有目的的,这顿饭不会给你白吃的。”当然,他的目的就是要在你身上拿点便宜好处。

我们佛弟子,为众生做了利益的事情,竟然没有钩子?我就想不通,凭什么我要给你白吃饭?你也要劳动的。譬如你到我们这儿,吃饭不要钱,可是我们有目的的,目的就是要你听法呀,你不听法,凭什么我要给你白吃饭?(众笑)我又不是傻瓜。(众笑)叫你听法是为你好啊,将来你能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钩子有什么不好呢?竟然佛弟子在世俗上表示自己的大方、慷慨、爽气,一挥就是千金,一个钩子也没有。(众笑)

这个钩子就是把他钩进佛门来,“后令入佛智”,叫他进入佛的智慧里来,他将来还会成佛呢。这就是我们菩萨法四摄法利行的原则。虽然你们过去从来没有听过像我这样讲法,可是,我是照释迦佛的话讲的,虽然这个话是能海上师讲的,能海上师也是照释迦佛的话讲的。

好,今天讲到这里。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修行人之路

修行人之路 (169

修行人应离欲,走清净出离道,走菩提大道

参学琐谈 (169)

三十五 趣向佛道

也许有人要问:“你仅仅念念阿弥陀佛,诵诵《普贤行愿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算了事了吗?”不,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目的,是想借助好的环境,早日完成佛道,达到真正自利利他的心愿,而不是希望跑到西方极乐世界,享受法乐,就一去不回头了!所以,我每次在诵经念佛之后拜佛时,常常发这样的愿:“弟子真华,一心顶礼,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愿佛加被弟子,罪障消除,福慧增长,四事具足,身心自在;临命终时,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往生净土。生净土已,速证菩提,往十方国,广度众生。”修行的法门是无量的,本着自己的根性和兴趣,只要能够随分随力地去“信佛所信,解佛所解,行佛所行”,结果都能达到“证佛所证”的境地,何必固执一法?

最后,我愿:“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完)(摘自《参学琐谈》释真华著)

三种障道法

大圣释迦牟尼佛被各国人民所信奉,所以常常会得到堆积如山的供养。

舍卫城外有一座广阔茂密的森林,佛陀把它称作“舍贪庄严林”。夏天,佛陀带领弟子们进入林中。不久,很多在家弟子追踪而来,并带来很多供养。

为了使弟子们不被利养诱惑,佛陀将所有的比丘集合起来,向大家开示:“诸比丘,利养是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已证初果的人,也常被它所诱惑,所以,千万不要贪求利养。此外,还有名闻与恭敬,都要看作障道法,应该淡然处之。”

一位弟子问道:“佛陀,我们有了名,弘法的时候不是有更多的人听吗?有了利,做事不是更方便吗?受人恭敬,不是会有更多的人起信吗?为什么说名闻利养和恭敬是障道法呢?”

佛陀答道:“诸比丘,名闻、利养、恭敬是修道者的三关,其害处,能破持戒的皮、禅定的肉、智慧的骨和微妙善心的髓。”

弟子们闻法,信受奉行,只备三衣一钵,安心在林中修行。(摘自《佛教故事大全》 慈庄法师等编著)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