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学修三皈依

学修三皈依(54-14(总第477)

────────────────────────

学好三皈依戒 修好三皈依定 圆满三皈依慧

────────────────────────

傅味琴讲于岳阳莲花寺 2010年11月2日

经文: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皈依戒
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皈依愿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把时间都用在修行上,
这就是精进

提要:

  • 人天乘的修法,第一个修念无常。人生无常,应精进修行,证果成道才是佛弟子的前途

  • 把时间都用在修行上,这就是精进

  • 越是生病越要精进,因为病后面就是死

  • 不是光是念就能往生,不修禅定,达不到一心不乱,死的时候有什么把握往生?

  • 能修数息观,止住妄念,念佛会念得更好

  • 一切的成就都在禅定里,有人居然让人在不修禅定上要有坚固心

人天乘的修法,第一个修念无常。人生无常,应精进修行,
证果成道才是佛弟子的前途

人天乘归纳起来是修四个内容,第一个念无常。世间上的学问也经常在告诉你,“人生短促,不要浪费时光,我们总要死的,在活着的年代应该要努力、勤奋,争取我们的前途。”世间上人都是这么样鼓励人,难道佛门就不鼓励人了?可如果我们也照世间上的方式鼓励人,那跟世间上有什么区别?佛又何必降生娑婆世界来度众生呢?当然是有区别了。我们要想到人生无常,想了之后,干什么用?赶快修行啊。修行证果才是我们的前途,我们的精进是精进修行,而不是精进赚钞票、精进炒股票。

把时间都用在修行上,这就是精进

我说你们,怕你们生气,那么就说我自己吧。我到底算不算精进?也可以说算精进,也可以说不算精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从二十二岁到现在,从来没有拜礼天的,也从来没有去游过山玩过水。你们喜欢旅游,黄山你们都去过,我就没有去过。我哪有时间去游山玩水?当年我从医院里辞职出来,每天从家里走到龙华公园,一路上都是念佛的。一到龙华公园,草地上一坐,看看表,上午十点钟,等我修禅定修完了,再看看表,下午三点钟。那么再一路上念佛念回家。

越是生病越要精进,因为病后面就是死

你们有的常住同学累了,“我要请假,我要休息。”回答说:“没有疲劳假。”“那么我头疼,请病假。”不管你真头疼假头疼,都承认你是头疼,那么给你请病假。结果病假躺在床上,听法也不听,禅定也不修,“哎呀,我病假,是应该休息嘛。”

我呢,周围的学生说我:“傅老师越是生病,越是精进。”为什么精进?我快死了,还不精进啊?哪能做糊涂人?一直到现在,我每天晚上要修两次到三次禅定,每次估计大概一个小时。这就是生病得到的好处啊,一想到生病,我马上想到:也许要死了,赶快修禅定。这就叫念无常。所以想到死,有好处,念无常不是消极,而是使你格外精进。

不是光是念就能往生,不修禅定,达不到一心不乱,死的时候有什么把握往生?

第二点,观恶趣。说:“我用不着观恶趣,我死了就往生极乐世界。”能往生极乐世界好啊,但是谁给你保证?说:“有人给我保证:念三年佛就能往生了。”他都没有往生,怎么给你保证啊?笑话了!万一你没往生呢,那么你找他说话?往生要念到一心不乱,哪有什么光是念就能往生的?即使你修念佛法门,如果你不修禅定,你没有达到一心不乱,你死的时候有什么把握?

能修数息观,止住妄念,念佛会念得更好

你们修念佛法门很好,我就是天天念佛的。如果你肯修禅定更好啊,因为释迦佛教导:如果我们妄想太多,心掌握不住,禅定里有修数息观,数息观是专门止住妄念,专门止住心的散乱的。那么你修修数息观,再念佛,这个念佛不是念得更好吗?现在的众生,也不知道是听了谁的话,偏偏就是不肯修禅定。

一切的成就都在禅定里,有人居然让人在不修禅定上要有坚固心

从前在福鼎的时候,居士林偶然碰到一位据说是海外来的,走进来威仪也不好,两只手臂伸伸,走进来。那天刚刚是授八戒,我们以为他来讲八戒,结果他不是讲八戒,他讲坚固心。他怎么讲坚固心?“听说你们有的人在学禅定,人家叫你修禅定,你不要去,要有坚固心。”坚固心,坚固在不修禅定!

一切的成就都在禅定里,当然要戒定慧具足,这一点你们都听过了,我也不多讲了。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以戒为师

以戒为师(59)

戒律的名称及作用 ⒁

三、戒律的作用

【1.基本的行为准则】

戒律,是佛弟子的基本行为准则。就像公民要遵守法律一样,作为佛弟子,也要以戒为师,依戒行事。可以说,戒律就相当于佛教的公民守则。

佛教有七众弟子,根据他们的身份及修学方式,佛陀分别施设了不同的戒律。其中,在家二众要遵守五戒或八戒。出家众则须根据所受戒体的不同,遵守相应的戒律和威仪,如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

戒律中,不仅对不能做的事有一定之规(止持),还规定了必须做的部分,也就是作持,如布萨、安居、自恣、忏悔、说净等。如果不做,同样是属于犯戒。

【2.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律,还是佛弟子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对出家人,戒律几乎囊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具体而鲜活的。但人们往往忽略这一点,一味将戒律神圣化。神圣到将其束之高阁,除初一、十五隆重地诵一下之外,并不关心戒律究竟讲些什么,究竟用来做些什么。

事实上,戒律就是帮助我们建立一套与解脱相应的行为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具有简单、道德两大特点。

(1)简 单

为了和解脱相应,佛陀要求弟子过一种少欲知足的简朴生活。

在僧团成立之初,弟子请示佛陀:“我们应该穿什么?吃什么?住在哪里?生病后怎么办?”佛陀对他们说:“应该穿粪扫衣,把别人扔掉的布捡来清洗后缝成衣服;应该常乞食,信众布施什么就吃什么;应该在树下坐,于水边林下随意而居;生病了,只须把别人吃剩的草药熬过再吃。”

这是佛陀最初为追随者提供的生活方式,又称“行四依”。随着僧众日渐增多,很难让所有人接受如此简陋的生活。根据大众需要,佛陀又有三衣之制,并听许拥有相应的生活用品,如“百一物”,但仍是以简单为原则,与四依法的精神一脉相承。

(摘自《认识戒律》济群法师)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