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提心网—一日一读

首页 > 佛学讲记 >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70-1) (总第535)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

傅味琴讲于太湖吉祥寺法雨山佛学苑 2009.3.1

贪简单方便,不但把佛法架空,
也把自己的修行架空了

提要:

  • 佛说法四十九年,是为了让众生都能明白

  • 贪简单方便,不想全面的学佛法,这是学偏了

  • 佛的智慧不可能在一本经里都讲完

  • 必须把佛法学圆满了,才能从一本经里分析出全部佛法的含义,否则一本经仍然是一本经

  • 贪简单方便,不但把佛法架空,也把自己的修行架空了

  • 不听佛话去听人话,不肯深入经藏,修行很难成就

佛说法四十九年,是为了让众生都能明白

佛教的修行是通过教证二法,教就是佛法的理论,通过理论要达到什么目的?就是让众生明白,方式就是通过分析,摆事实讲道理。证就是亲证这些道理。有些人他比较聪明,比较有基础,一听就能明白,但有些人,你简单、扼要地跟他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细细地分析,广大地说,所以佛说了四十九年法。

贪简单方便,不想全面的学佛法,这是学偏了

现在末法时期,有些人偏掉了,从前有句话:“信佛信偏了,念佛念偏了。”说的就是这种人。为什么他们会偏?因为他们没有全面地了解。没有全面了解,那就好好了解吧,他又不想了解,这样就偏了。譬如现在有些人主张越简单越好,越方便越好。简单和方便,这是运用的一种手段,主要是为了摄受众生。真正要众生明白佛法的道理,简单和方便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佛讲了四十九年法。

佛的智慧不可能在一本经里都讲完

可是现在众生认为:只要一本经就好了。这就有点偏了。如果一本经能够把佛四十九年讲的法都包含进去的话,那佛何必讲其他经呢?有句话说:所有的好事不可能一个早上做完。也可想而知,佛的智慧不可能在一本经里都讲完啊。譬如在这本经里的某些话,在那本经里就没有提到。

必须把佛法学圆满了,才能从一本经里分析出全部佛法的含义,否则一本经仍然是一本经

即使这本经包含了所有佛法的内容,它是一个心要,可是你不懂,你也分析不出来呀,那么一本仍然是一本。你必须把佛法学得很广大了,很深刻了,全学圆满了,全明白了,那么你才能够从一本经里分析出来全部佛法的含义,你才会明白:哦,这本经内容很丰富。

贪简单方便,不但把佛法架空,也把自己的修行架空了

末法时期众生这种贪简单方便的观念,不但把佛法架空了,把自己的修行也架空了,仅仅搞了一点形式,再加上一些宗教仪式,大家都在忙这一些。这就形成了佛法的衰落,修行很难成就。

不听佛话去听人话,不肯深入经藏,修行很难成就

所以修行很难成就,归根结底就是不听佛的话。佛叫你深入经藏,你为什么不深入?偏要去听人的话,人怎么说呢?“我们用不着深入经藏,让别人去深入好了。”那么别人是谁呢?现在看看,社会上的人倒在把佛经作为文化在研究,出的许多佛教方面的书都是社会上人写的,当然是有错误,譬如“佛陀”么写成“佛祖”。社会上人即使把佛法研究得再通,可是他们没有信仰啊,他们也不会去实践啊,那起什么作用?

而我们佛弟子有信仰,却不肯深入经藏。学的这么少,将来能大成就吗?所以学是很重要的,理论是很重要的。

首页 > 佛教故事 > 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149)

梨耆弥七子之缘⑥

这天,毗舍离正请来佛、僧供养,见国王送函来以为是相帮作供养的,便要打开来看,世尊说:“等一下,不要解开,先把饭吃完。”吃完饭,佛让毗舍离坐下,为她说法:“此身无常,苦空无我,活着有许多险恶恐惧的事情,生命不得长久,许多烦恼缠缚着人,辛酸的事情也难以计数,恩爱别离互相悲恋,白白地陷身于困境中,于道却无益处,唯有智者才能解悟此恶。”

毗舍离听了佛说的道理,豁然开悟,得三果阿那含道,不由欢喜地向世尊合掌:“但愿垂怜赐我满足四愿:一是得病比丘给足汤药、饮食,二是看病比丘也给食物,三是远来比丘先行供养,四是远行比丘给办粮饷。为何这样呢?得病比丘没有汤药、好饮食,其病难愈,甚至会丢失性命,看病比丘如果没食,会离开得病比丘,去早晚乞食,没有一定的时间,这样,得病比丘就得不到必须的照顾,而看病比丘违心的发怒会对得病比丘不利,疾病难以痊愈,所以应该施食。他方远来的比丘初到异土,人生地不熟,行乞时或遇恶狗,或遇坏人,容易受到瞋恨伤害毁辱,所以应当先给食。远去比丘应有同伴,如果没有粮饷,或找不到同伴,路途遥远险恶,有许多毒虫猛兽,就是必须独自跋涉也会遇到危难,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要供给粮饷。”

世尊听了毗舍离求此四愿,赞叹道:“好啊,很好。如你所发的愿,功德弘大,和供佛没什么两样。”

(摘自上海佛学书局《贤愚经》 姚育民译白)

    补读前5日《一日一读》 补读更多